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医疗产业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记者 马嘉 文/图)“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为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手术机器人突破人类医生极限、AI制药降低企业成本、脑机接口让失语者说话……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处处可见医疗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多位专家、企业家表示,医疗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以技术自主化、服务智能化、产业协同化为核心,涵盖从高端设备、AI诊疗到基因治疗的全链条创新。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医疗产业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关村常设展上的医疗产品。

人工智能重塑医疗卫生健康生态

多位业内人士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表示,在医疗行业,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优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把新质生产要素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最终目标为了提升患者治愈率,提高诊疗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也重塑了医疗健康生态。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院长王杉看来,垂类大模型(如DeepSeek)是医疗行业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

王杉说:“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特点是以新技术深入地应用驱动产业的发展。垂类大模型能够深度思考,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产业发展。比如创新药,过去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验证一个药物的结构,现在垂类大模型能够找到研究员还未发现的药物新结构,缩短了新药研制的时间。另外,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催化了新产业,比如通过可穿戴、非接触环境智能各种传感器,人们在非接触的情况下进行疾病数据采集分析,以及诊断、诊疗。这也意味着,有些疾病,未来可能不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医疗产业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智能影像产品展示区。

在各类医疗服务场景中,人们已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新质生产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佩福表示,在医疗技术创新上,机器人手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接骨手术研究中,引入中医接骨理念,打破西医固有思路,提出外科分型理论。基于该理论研发的机器人接骨技术,实现了手术微创化与精准化的巨大飞跃。

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CEO沈定刚认为,在医疗影像方面,国内AI落地应用已具有领先性优势。在国内,AI医疗正从三甲医院向县域、乡镇延伸,构建起“筛查—诊断—治疗”的基层闭环服务体系。

在制药领域,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表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医药融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在诺诚健华,我们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如何促进创新药研发,希望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推动公司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包括加速分子筛选、加快临床患者入组等,从而不断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创新药领域,提升新质生产力,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应用也成为业内的共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统计和临床药理学部部长王骏表示,北京集聚全国顶尖的三甲医院集群,还有国家级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充足的医疗资源,把数据盘活,推动数据的价值转换,是特别有价值的。北京有潜力打造成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

医疗产业端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常设展(以下简称常设展)首次以“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为主题。记者注意到,很多医疗领域的企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常设展上,记者看到,脑机接口产品已从实验室进入临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脑所)联合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智达)开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此次在常设展上展出,相关工作人员说,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已完成3例人体试验。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医疗产业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脑机接口产品。

脑机接口产品未来有望让失语者开口说话。据介绍,“北脑一号”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言语障碍患者言语解码的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术后训练,能够实现常用近百词的中文解码,并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有望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里,高准确度解码任何患者想说的话,达到每分钟输出80字以上,重建交流的能力。

国内创新药企以自主研发成果为展出亮点。诺诚健华展示了在血液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创新管线,包括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商品名:宜诺凯)、抗CD19单抗坦昔妥单抗(Tafasitamab)、两款TYK2抑制剂ICP-332和 ICP-488。崔霁松认为,新质生产力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全球科技合作则为企业汇聚全球智慧提供了广阔平台。在新质生产力和全球科技合作的助力下,创新药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医疗器械企业看来,新质生产力要能提高科技创新型医疗产品的可及性。艾柯医疗展示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据工作人员介绍,其世界首创的机械球囊输送系统和MIROR表面改性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由于其多项突破性技术创新,大幅降低了临床医生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长,提高了患者治愈率及手术安全性,使颅内动脉瘤治疗进入“自动挡”时代。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医疗产业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医疗器械产品。

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表示,目前,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已在多家医院使用。由于手术难度降低了,该手术已可以下沉到偏远山区和县级医院,更多的年轻医生也开始使用这款支架对患者进行治疗,真正满足临床需求。

资本市场看好医疗新质生产力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关注到医疗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葆认为,AI在生命科技当中展示出巨大的前景,AI助力新药研发、AI助力临床诊疗、AI助力健康管理抗衰老等方面都蕴藏着较好的投资机会。

夏尔巴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蔡大庆表示:“我们观察到国内的一些公司,例如百济神州和传奇生物等创新药企,在全球头对头试验中取得的成绩比国际上的一些竞争对手要好。在医学影像领域,国内也有几家公司的产品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方面比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做得好,这在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我们认为,这些代表了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在全球的影响力。”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医疗产业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
创新药产品展示区。

也有投资人认为,医疗领域的新技术、新疗法前景较好。松禾资本合伙人张冲认为,未来技术浪潮有望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出现,细胞与基因治疗预计将成为中国未来5到10年技术应用和突破的重要领域。针对基因编辑、细胞疗法、核酸类的药物将成为投资的重点关注方向。

弘盛资本创始合伙人江厚佳也提醒,医疗健康领域产品具有较高的壁垒,但最终还是要靠产品销售带动现金流,因此也需要密切关注企业的商业化能力。DeepSeek出现后,部分医药公司靠炒概念要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估值,但DeepSeek与业务的实际结合能产生怎样的商业价值,需要投资人回归理性判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4810.html

(0)
深链财经的头像深链财经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午1:23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午1:00

相关推荐

  • 飞鹤爱本以乳蛋白产业链优势及科技创新应用助力健康老龄化

    做好老龄人群的健康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其中,肌肉流失和骨骼健康正成为困扰中老年群体的难题。科学研究表明,35岁后,肌肉和骨量开始同步流失,此后骨骼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肌肉以每年1%—1.4%的速度下降,60岁以后,肌肉下降速度会达到每年3%左右。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肌少症总体患病率为10%。肌肉和骨骼的双向流失,会导致出现腰腿不适明显、行动力下降…

    2025年3月26日
    1900
  • 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沈定刚:中国在AI医疗落地应用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记者 马嘉)在全球AI医疗的竞技场上,中国正从“跟随者”成为“引领者”。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席CEO沈定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I医疗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让优质医疗资源像水电一样触手可及。在医疗行业,尤其是影像方面,国内AI落地应用已经具有领先性的优势。 上海…

    2025年3月29日
    1100
  • 利润增长超70% 昔日“女鞋王”归来?

    (记者 于佳鑫)近日,达芙妮国际(以下简称达芙妮)发布2024年业绩公告。在2023年业绩回暖后,去年其经营表现再度延续回升态势。 从实体店一度接近7000家,到被迫大量关店,再到持续加码电商平台,如今的达芙妮似乎迎来了“绝处逢生”。通过推出子品牌、开展联名等活动,昔日的“女鞋王”正在通过品牌焕新重新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 深化线上渠道转型 达芙妮发布的公告显…

    2025年3月31日
    800
  •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目前医疗融资情况还未见明显好转

    (记者 马嘉)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医疗板块仍处于震荡回调状态。3月29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核心配套活动——“资本赋能:Bio-AI驱动生命科学新生态”大会上,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支付端控费压力增大等因素叠加下,医药生物行业的承压状态还在继续,行业投融资情况还未看到好转迹象。 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远毅资…

    2025年3月31日
    700
  • “补血”大动作!四大银行同日宣布

    (记者 马文博)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形式募集资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据悉,四家大行的募资总额分别为不超过人民币1050亿元、1650亿元、1200亿元、1300亿元,共计5200亿元。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记者表示,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四家大行的举措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表明监管层和…

    2025年4月1日
    6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