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永霞)当前,淘宝、京东两家电商平台的买菜业务都进入了调整期,它们开始认真谋划自己的未来。
近日,有消息称,阿里旗下社区团购业务淘宝买菜发布公告,宣布全国范围内停止次日自提服务,并下线多个城市的自提点,业务重心全面转向“淘宝买菜—农场直发”频道,以快递到家模式替代原有的本地供应链次日自提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淘宝买菜从依赖本地化团长网络和即时性消费的社区团购,转向依托产地直供的电商模式,或许是其认为社区团购的“本地化运营”模式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选择回归电商主业。平台开始在商品丰富度、履约效率、成本控制之间寻找平衡。
事实上,淘宝买菜的调整的确是在回归电商的平台运营模式。据知情人士透露,调整后,淘宝买菜不再做自营业务,而是转为第三方运营的平台模式,这是淘宝擅长的领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经营买菜业务,是淘宝找到的新出路。
同一时期,有媒体注意到,京东App首页自营秒送专区的“京东买菜”入口已更名为“京东七鲜”。对于上述变化,京东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次更名是基于京东七鲜与京东买菜的融合完成,并对商品和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完成融合后的京东七鲜,将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且低价的商品、更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
据悉,京东买菜是线上即时配送的前置仓模式,如今融入京东七鲜,推行“前置仓+门店”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前置仓并不是京东的优势所在,此次京东买菜并入京东七鲜,将七鲜门店优势发挥出来,实现优势互补,为其加速抢占市场增添更多助力。
一个停止自提业务专注快递到家,一个从前置仓转为店仓结合模式,尽管淘宝和京东对买菜业务的调整方向不同,但它们有着相同的思路——聚焦自己的优势领域。众所周知,淘宝和京东加码买菜业务初期,更多的是模仿、追赶,以此来阻击竞争对手。如今,随着业务的发展与市场变化,它们不再专注于同质化竞争,而是寻求差异化优势。
事实上,淘宝买菜和京东买菜的调整也与行业发展有关。随着市场变化,行业其他参与者的买菜业务也在不断调整。
2023年年底,美团旗下自营零售品牌“美团买菜”升级为全新品牌“小象超市”。“小象超市”坚持美团自营零售模式,通过在社区设立的集存储、分拣、配送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生鲜食杂日用及配送服务,定位为“30分钟快送超市”。美团买菜转为超市的考虑是即时零售需求旺盛,对商品丰富性提出新要求。
当前,即时零售市场加速分化,头部平台逐步从早期的规模扩张转向差异化竞争,行业竞争核心从“速度优先”升级为“效率驱动”。淘宝和京东在生鲜赛道转向“理性深耕”,通过回归核心能力构建竞争壁垒,或推动行业进入效率驱动新阶段。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