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雷珂馨 文/图)4月11日,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3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0.6万辆和29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7.7万辆和12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9%和40.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今年一季度,一系列提振汽车消费政策的措施得以延续并加速落地,叠加企业密集推出焕新产品、消费市场提质升级以及消费者信心持续增强等多重利好,推动汽车产销量实现两位数增长,行业迎来高质量开局。
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汽车产销量实现稳步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3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1.2%,产销增速较1—2月分别收窄1.7%和1.9%。
3月,我国乘用车市场继续保持良好表现,产销量分别达到257.4万辆和246.8万辆,环比增幅显著,分别为44.2%和36%,同比也实现了14.4%和10.4%的增长。1—3月累计来看,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51.3万辆和641.9万辆,同比增幅达到16.1%和12.9%。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表现亮眼,3月销量达到162.9万辆,同比增长22.8%。同时,中国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占有率也进一步提升,达到66%,较上年同期上升6.7%。
1—3月乘用车产销数据显示,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突出。各级别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其中销量主要集中在A级和B级车型,累计销量分别达到88.1万辆和78.5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40.4%和15.3%。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持续快速发展,推动高端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在市场中的占比大幅增加,新能源汽车正引领着消费升级的潮流。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
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实现快速增长,分别完成127.7万辆和123.7万辆,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7.9%和40.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到42.4%。1—3月累计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18.2万辆和30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0.4%和47.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达41.2%,贡献显著。
具体到车企表现,比亚迪3月销量达到37.74万辆,同比增长24.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7.14万辆,同比增长23.1%;零跑汽车3月交付3.71万辆,同比增长154%;小鹏汽车销量紧随其后,3月共交付3.32万辆新车,同比增长268%;理想汽车3月交付3.67万辆,同比增长26.5%;小米汽车3月交付量超过2.9万辆,连续6个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极氪汽车交付量为1.54万辆,同比增长18.5%,环比增长9.9%。
3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5.8万辆,环比增长20.1%,同比增长26.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为14.9万辆,环比增长19.3%,同比增长21.6%。1—3月累计,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达到44.1万辆,同比增长43.9%;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总量为41.9万辆,同比增长39.6%。
近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上新潮”,比亚迪、小鹏、问界等车企密集发布新品,涵盖纯电、插混等多条技术路线,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政策的延续、地方促消费措施的加码,以及高阶辅助驾驶技术的逐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有望在今年内突破56%。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需警惕“内卷”的风险,通过推进技术差异化和品牌向上战略来巩固并扩大自身优势。
消费政策延续利好持续加码
3月,汽车消费政策延续并持续加码,为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在新能源领域,购置税免征政策持续实施,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多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措施。北京市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鼓励车主淘汰高排放车辆,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报废更新新能源车辆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货车或大中型客车,并更新为新能源车辆的车主,最高可获得17万元补贴。
此外,为提振汽车消费,多地还举办了春季车展等大型促销活动。各大车企纷纷推出新车型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往观展和购车。
在政策的推动下,汽车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车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尤为亮眼,产销量不断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传统燃油车市场也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转型,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展望二季度,随着相关政策组合效应的持续释放,上海车展将开启新品密集发布周期,同时多地促销活动也在火热进行,这些都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延续市场的增长态势。”陈士华表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行业运行总体仍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形势,有效应对出口方面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努力助力行业实现平稳增长。”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