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白马寺景区内,一座圆形古墓沉寂千年,近日,因因身份争议登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座墓碑刻有“大唐名相狄梁公墓”字样,自明代重立碑石以来,墓主究竟是唐代名相狄仁杰,还是武则天男宠薛怀义,始终未有定论。
当地文物部门解释,挂牌依据是“前两年专家的确认”,主要基于墓前明代碑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的记载,以及史料分析中的“主流观点”。洛阳市文物局进一步表示,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只要是合情合理的。
反对者提出,薛怀义作为武则天男宠,生前受封“梁国公”,且史料明确记载其死后“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而狄仁杰葬于白马寺的记载,在唐代文献中毫无踪迹。更耐人寻味的是,薛怀义曾任白马寺住持,监修寺院,其墓地位于自己掌管的寺庙内,似乎更合逻辑。
这场争议的本质,实为学术严谨性与文化遗产利用的博弈。官方挂牌为游客提供了明确的文化符号,却未完全回应学术界的核心关切:为何不公开专家论证的详细过程?是否存在考古发掘计划?若仅以“主流观点”为由,难免被质疑为“行政定论”。
对此,洛阳市文物局表态“允许合理论争”,允许自由发表观点。这种开放姿态虽显包容,却难消公众对历史真实性的追问。或许,在墓前增设“多元解读”展板,既承认争议,又保留探求空间,才是平衡之道。毕竟,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答案,更在于层层剥开迷雾的过程。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