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的消息,将小米推向舆论焦点。脉脉平台上员工爆料称,小米部分部门要求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请假一天需“补工时”,排名靠后者可能被约谈甚至劝退。这场争议不仅撕开了科技公司“高效神话”的背面,更暴露了企业管理中法律与伦理的双重困境。
一位江苏员工表示,即便平均工时达到12小时,仍因“排名靠后”被约谈,请假制度更被设计为“工时惩罚”——请假一天需额外加班补足日均8小时基准。这种以“效率”为名的管理逻辑,实质上将员工推向了无休止的工时竞赛。
但更多声音直指小米涉嫌违法:根据《劳动法》,企业每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累计不得超过36小时,而小米部分员工的日均工时已远超这一限制。有网友讽刺道:“雷军日赚1800万,员工时薪却买不起一台红米手机”。外包员工的处境尤受关注——无五险一金、随时可能因工时不足被开除,却被要求与正式员工同等工作时长,这种“双轨制”被批为“现代包身工”。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企业价值观的异化。小米曾以“和用户交朋友”的亲和形象着称,但此次事件暴露出其内部将“奋斗”异化为“工时内卷”的文化扭曲。有学者指出,过度依赖工时考核会扼杀创新—— “当员工疲于填满考勤表时,谁还有精力思考产品突破?”这种短视策略与雷军“互联网思维”的公开倡导形成刺眼反差,有网友质问:“如果创新要靠透支健康实现,‘让每个人享受科技乐趣’的承诺还剩几分真诚?”
反观小米,其2024年净利润达272亿元,雷军持有小米集团24.2%的股份,若依此估算,日赚超过1800万元,而雷军个人财富突破2200亿,却未将红利同步至基层员工,这种失衡终将反噬品牌声誉。
真正的效率,不该是工时的长度,而是创造的价值。小米的当务之急,或许不是辩解“均值11.5小时是否合理”,而是重新思考:一家标榜“感动人心”的企业,该如何让员工的心不被疲惫与焦虑填满?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