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广东陆河,春末的闷热里飘着细雨。陆河县人民法院门口,一位头发微白的中年女子正盯着手机里弟弟的照片发呆。屏幕上那个抱着吉他笑出虎牙的年轻人,永远停在了27岁——这是王嘉禧被当街殴打致死的第六个年头,也是姐姐王女士第无数次走进法院的日子。
一、监控里消失的真相
据2025年4月24日的媒体报道称,故事要回溯到2018年10月3日。那天傍晚,王嘉禧像往常一样在姐姐的火锅店里帮忙。监控显示,两名男子胡某秋和林某波吃完饭后离开,两小时后却醉醺醺地折返。毫无征兆地,他们对着正在路边洗碗的王嘉禧挥起了拳头。画面里,这个25岁的年轻人被打倒在地,侧脸贴着地面,嘴角渗出的血迹在水泥地上晕开,左半身像被抽走力气般瘫软。
谁也没想到,更诡异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天派出所带走监控硬盘,归还时里面的视频却不翼而飞。幸亏王女士留了个心眼,事发当晚就拷贝了备份,才让这段关键证据得以保存。当她质问时任派出所所长胡某波时,对方那句”会公平处理”的承诺,在后来被证实的”堂叔侄关系”面前,显得格外刺耳。直到第七天,胡所长才姗姗来迟地申请回避,此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
二、被改写的命运轨迹
医院的病危通知书来得很急,王嘉禧被诊断为左侧偏瘫,但最初的伤情鉴定却只是”轻微伤”。更让人窒息的是时间线:11月2日打人者投案,11月4日家属才得知轻微伤结果,11月5日申请重新鉴定被推给第三方机构。当暨南大学的鉴定报告显示”左侧肢体偏瘫”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刑事诉讼的推进更是举步维艰。2020年6月王嘉禧带着偏瘫后遗症离世,死因最初被写成”脑瘤”,四年后却被轻飘飘地更正为”看错了脑疝”。2022年,当检察院终于以寻衅滋事罪对两名凶手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时,王女士看着判决书冷笑:”人都没了,牢饭能抵命吗?”
民事诉讼更是打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从2019年一审到2025年异地重审,六年时间五次开庭,王女士卖了房子、关了火锅店,丈夫离了婚,父亲带着遗憾去世,冰柜里的弟弟躺了30个月才入土为安。她常说:”我现在只剩一条命,就是要给弟弟讨个说法。”
三、键盘侠的怒吼与沉默
网络上的评论区炸开了锅。有人翻出当年的监控截图:”看这打人的狠劲,和黑社会有啥区别?派出所所长还敢删监控,这不是知法犯法吗?”点赞过百的热评里,”草菅人命””司法腐败”成了高频词。有位网友晒出自己的经历:”我爸被打骨折都鉴定为轻伤,这人被打成偏瘫居然是轻微伤?法医是不是收了黑钱?”
更多的声音指向权力滥用。”所长堂侄子打人,堂叔叔当办案人,这不就是’胡家天下’吗?”有法律博主分析:”回避申请拖了七天,足够销毁多少证据?监控消失、死因改判,这些操作太明显了。”也有人为司法程序的漫长叹息:”老百姓打官司,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卖车卖房才能打得起持久战。”
但在愤怒之外,也有温暖的声音。”大姐坚持住,全网都在看着呢””建议向省厅举报,异地用警才能破局”,甚至有陌生网友留言要众筹律师费。这些声音像暗夜里的萤火虫,让王女士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四、当正义需要”愚公移山”
站在法院门口,看着手里的再审传票,王女士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六年时光,足以让一个襁褓婴儿上小学,让一家火锅店从热闹非凡到关门大吉,却没能让一起事实清楚的伤害案尘埃落定。那些被修改的监控、被调整的刑期、被”看错”的死因,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关注此案的人心头。
我们忍不住要问:当基层执法者沦为”保护伞”,当司法鉴定出现”低级错误”,当司法程序变成”马拉松”,普通百姓该如何相信”公平正义”?王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那些在评论区分享相似经历的网友,让这起案件成为一面镜子,照出基层法治建设的痛点。
但我们也看到,舆论的关注正在发挥作用:异地审理启动了,上级部门介入了,更多双眼睛盯着这个案子。王女士的坚持,就像愚公移山,哪怕每次只能搬动一块石头,也在一点点撬动着固化的利益链。正如网友说的:”只要有人不放弃,光就不会熄灭。”
暮色渐浓时,王女士收起手机走进法院。走廊里的灯光有些昏暗,但尽头的审判庭亮着灯。那束光,或许就是所有期待正义的人心中的希望——只要有人愿意做追光者,黑暗就永远无法吞噬光明。这场迟到的审判,终将成为检验法治成色的试金石,而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发布者:深链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gaaao.com/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