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各科医生总结的“疾病谣言”,医学科普“大咖”听听他们从事健康科普的心路历程

访客 2024-04-22 18:19:41 2674 抢沙发

“人民健康是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的重要标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呼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科普。鼓励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组织专家为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活动以及机构培训。”

在医生中,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热衷于普及和传播健康知识的专家。 他们或着书立说,或善用网络新媒体,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贡献。

值此第三个中国医生节之际,让我们走近医学科普“大咖”,聆听他们从事健康科普的心路历程。

“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人口,科普的力量还是太小了。”

苗忠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撰写《熊猫医生与二师兄漫画医学》等系列科普作品,创办漫画医学科普微信公众号,合着《疾病真相:熊猫医生科普日记》等等。

“作为一名一线临床医生,我接触到的很多患者都因为来得太晚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很多疾病本来是可以预防的,却因为无知而酿成悲剧。” 苗忠荣说,“我意识到,如果不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素养,“总会有救治不了的病人,也会有太多的悲剧发生。”

“多普及一科普,就少一悲剧。大多数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但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很低。如果大力推动健康知识的传播,脑卒中的发病率将会大大降低。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很多人可以避免残疾,也可以减少因病致贫的风险。”苗忠荣说。

带着这样的想法,缪忠荣与上海中山医院肝胆外科医生何一舟创作了全国首部原创医学科普故事漫画《熊猫博士与二师兄漫画医学》,并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熊猫博士与二师兄漫画医学”。漫画医学科普,用幽默的文笔、生动的卡通形象,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递医学科普知识。 苗仲荣撰写的《漫画中风》和《熊猫博士与二师兄漫画医学1-6》分别荣获国家科技部优秀科普作品奖。

“从事健康科普是苦乐参半,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多时候我都会遇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他们告诉我,他们读了科普受益匪浅,或者发来了科普内容发到自己的家庭微信群,甚至还有一些患者因为科普宣传主动去门诊就诊,但在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人口,科普的力量是巨大的。还是太小了,感觉就像树上的一小滴。” 苗忠荣说道。

“因为我的母亲,我从心底里希望女性不要成为病人。”

谭先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 多年从事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治工作。 近年来,他热心科普医学,让更多女性关注健康,远离疾病。 着有《子宫情事》、《协和联盟名医谈妇科肿瘤》等书,微博粉丝134万。

无论是从事医学还是科普,母亲对谭贤杰影响深远。 12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谭贤杰哭得没有力气。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能治愈任何疾病的医生。 这位从三峡库区走出来的土家族“牛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妇科肿瘤科医生。

母亲去世三十年后,谭贤杰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母亲的病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子宫内膜癌——一种早期可治愈、晚期可致命的妇科肿瘤。

“如果当时家人懂得一些医学知识,我母亲的病也许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她也许就能活下来。” 回首往事,谭贤杰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悲伤。 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和感悟,促使谭贤杰回国深造后致力于女性健康科普工作。

除了向受疾病困扰的女性普及医学知识外,谭贤杰还希望女性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健康。 他参考古代小说,围绕子宫创作了一套章回式科普故事《子宫之恋》。

“我去基层医院讲课时,当地医生总是说读过《子宫之爱》。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为了面子,没有当真。我没有期望医生能大段地背诵内容给我听,他们说读完《子宫之爱》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这个疾病就容易多了。 “在书中找到了,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谭贤杰说,这也是一次普遍的科普。

“坦白说,作为一名一线临床医生,科普工作有些‘不专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我愿意!因为我的妈妈,我打心底里希望女性不会成为病人。每一个病床上的女病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或许她们的背后也藏着像我这样的半大孩子。” 谭贤杰表示,也希望从科研应用到考核激励等方面为科普提供更多支持。

“苦辣酸甜都尝遍了,还是最甜的”

贾大成:北京急救中心高级急救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顾问。 2009年退休后,贾大成更加努力地普及急救科普。 他在新浪微博上拥有290万粉丝,被媒体和网友誉为“中国普及急救科普第一人”。

贾大成从事应急科普工作30余年。 1983年,贾大成被调到北京急救中心(原北京急救站)。 每天,他都会看到各种紧急情况迅速恶化,甚至因无法等待救护车而危及生命。 他尤其看到突然死亡和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病人。 病人的去世,其中有一些原本还有机会逃脱死亡的病人,却永远地逝去,这总是让他心情沉重,心情沉重。

“我想请你告诉我们的前线工作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我们能做什么。” 1986年,应一家工厂的邀请,贾大成开始普及应急科普。

30多年来,他已为全国约5000个单位、近百万人次举办讲座和培训,为红十字会培训了数千名急救教师。

“在新浪微博上,网友多次告诉我,他们看了我的微博后,救了家人。” 贾大成说,在30多年的急救训练中,一名刑警刚跟他学了两天急救。 ,他救了一位执行任务时心脏骤停的老太太; 一名电工用从他那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技巧救了一名触电的同事; 还有一位妈妈参加了急救训练营,用他教的方法进行气道复苏。 异物阻塞、面色发紫的孩子排出异物,避免危险。

各科医生总结的“疾病谣言”

“这些例子确实比我自己救人更让人满足,也是鼓励我始终坚持普及急救科普的动力之一。” 贾大成说,从事健康科普30多年来,他也遇到过不理解、吃过“被封杀”的人,甚至还受到过网络上的质疑和批评,但“历尽风风雨雨,最甜的依然是最甜的”。

“科普越多,我就越有使命感和意义。”

支修一: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兼肺癌防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中国癌症基金会控烟控烟官员、肺癌防治部部长,多年来致力于控烟宣传和肺癌预防科普工作。 在肺癌防治和科普、控烟方面拥有近30年的经验。

刚确诊肺癌的患者一听到“癌症”、“第一杀手”这些词,难免会感到非常恐惧。 他们甚至可能相信“谣言”而误入歧途。 大约30年前,当时还是主治医师的支修一在医院为住院的肺癌患者举办健康讲座和公益科普讲座。

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受众仍然非常有限,很难覆盖大部分健康人群,尤其是肺癌高危人群,于是他开始推广肺癌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传统媒体平台开展肺癌治疗。 提高健康科普的可及性和影响力。

“我从90年代开始就走在科普健康知识的道路上,越做科普,越感到使命感和意义。” 支修一表示,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和政府特约监察员,我们有责任帮助社会揭露谎言、粉碎谣言,帮助公众提高科学健康素养,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实现健康目标。早期诊断和治疗。

支修一总结说,预防肺癌的关键是远离“三霾五气”。 “三霾”是指室外雾霾、室内雾霾、室内雾霾;“五气”是指室外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包括二手烟、三手烟)、中国特色的厨房油烟、房屋装修。 装饰材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长期生闷气造成的“心理污染”。 这样简洁易懂的语言,让防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抗癌科普“大明星”,支修一不仅多年坚持科普,还带动科室年轻医生加入抗癌科普队伍。

“光靠个人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大家的力量。” 支修一表示,在COVID-19疫情期间,中国抗癌协会联合中国控烟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等团体,积极开展网上科普教育、网上科普教育等。现场直播和专家访谈。 目前,直播采访数量已超过100条,受众达5亿人次。

与此同时,支修一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让健康科普“跨界”接触到更多受众。 他表示,希望医生在做科普时,联合文学、艺术、体育等社会界人士,比如通过小品、地方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模式,传播有关烟草控制和癌症预防的知识。 希望健康科普产业未来能够实现更大规模,争取更多优质作品。

“我无意中发现网上有很多伪科学,我实在受不了了。”

张晓东: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VIP病房主任、主任医师。 他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化疗和早期癌症筛查来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道肿瘤。 微博名人“董大福”9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癌症相关健康科普,推动癌症早期筛查,传递医患和谐正能量。 他拥有近60万微博粉丝。

在“东大福”微博上,经常可以看到对谣言和“伪科学”的批评。 “九年前,我无意中发现网络上有很多伪科学,我看不下去了,从此在科普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张晓东说,这些年来,他和很多同事不遗余力地科普,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了解医生和各种疾病,开始树立“癌症早期筛查”等正确观念,这让她觉得科普没有白费。

张晓东表示,公众对健康的认识比几年前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年轻人对科学理念的接受度更高。 然而,我国健康知识的普及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饮食自由,戒烟酒瘾,全民健身,重视癌症早期筛查。

“有的食道癌患者术后一年多没有复发,但因为每天喝偏方、不吃饭,导致营养不良,濒临死亡。” 张晓东说,一旦家里有人得了癌症,很多人就无法承担基本的衣食住行。 这也是骗子欺骗最多人的地方。 其中很多都是心理问题,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被无知折磨致死。

“一些自媒体、一些电视台还在散布伪科学,误导老百姓谋取经济利益。我们希望国家层面加大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环境。个别医生很难扭转不健康观念。”整个社会。” 张晓东说道。

“国民健康要从童年开始”

高亚军: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国际认证哺乳顾问,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她从事健康科普工作12年,目前正在编辑科普书籍《轻松母乳喂养》。

高亚军从事科普工作的缘起,与他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

“我是一名乳腺外科医生,做了20多年的手术。虽然我经常被称为乳腺专家,但16年前我的宝宝出生时,我遇到了很多喂养困难。” 高亚军说,因为孩子已经三岁了,才1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剥夺了奶水,只能喝配方奶。 现在儿子胃肠功能紊乱,这肯定和没有纯母乳喂养有关。

高亚军想:“作为一名‘医生​​妈妈’,我自己都没有哺乳成功,我该如何指导每天来看我治疗的哺乳妈妈呢?” 于是她开始熬夜,查阅国外母乳喂养的资料,发现我眼睛一亮,一扇门打开了,我走上了健康科普之路。 为了解决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高亚军自费购买了大量原版外文书籍,成为了一名国际认证的哺乳顾问。

“全民健康必须从小做起。” 高亚军在网络平台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母乳喂养、乳房健康、疾病防治的科普文章。 通过科普和线上线下诊疗,高亚军十年来帮助了无数人。 母乳喂养的妈妈不计其数,包括来自三级医院的医生护士,因为他们医院的乳腺科大多以治疗乳腺癌为主,母乳喂养是一个短板。

“健康中国行动推出后,我们搞健康科普变得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医院也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从事健康科普工作。”普及,我们经常去社区或者孕妇学校宣讲。” 高亚军表示,目前,总体来说,还缺乏真正擅长科普的医学专家。 在年轻医生中培养一批医学科普专家。 还可以考虑将科普纳入基层医生考核,加强社区科普。 (记者 李斌 林妙妙)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7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