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武汉90后陪诊师“花钱找人陪我看病”成刚需

访客 2024-05-05 10:07:24 45768 抢沙发

很多年前,社交平台上的一个问题

吸引了不少受访者:

“什么时候你会感到孤独?”

“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即使现在这个答案

人们也很容易有同样的感觉,

在一家医院的门诊大厅里,

一楼的咨询台总是挤满了前来咨询的人。

而且没有年龄差异。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

任新月在医院问讯处摄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 老年人对生活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旺盛,但养老服务基础薄弱,子女工作繁忙,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此外,据民政部官网显示,2022年中国独居人口将达到9700万人。“独居”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常态。 但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大多数侵入性检查和手术前都必须有患者在场。 与您的家人一起签名。

在此背景下,“花钱请人陪我看病”成为很多人的迫切需求,陪医这一职业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 从记号、陪伴患者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取药、跨城市问诊……专业的医疗陪护几乎可以处理患者就诊的所有准备工作。

武汉的90后医护人员张章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自己主要负责提供服务、陪同患者就诊。 他一天基本上能挣600到800元。 平均每月收入18000元至25000元。 现在,张章白天做陪护工作,晚上则阅读各种心理学、医疗方面的书籍,浏览科普视频学习相关知识。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

社交平台截图

近日,记者跟随上海医护人员刘专的脚步,走进医院,体验做一名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

特殊身份:“临时家庭成员”

第一次见到刘专,她梳着整齐的辫子,背着一个简单的黑色双肩包,手里拿着一叠提前为顾客准备的相关文件,脸上挂着友善的笑容。 这是刘专第二次陪伴这位22岁的客户。 这次她将陪伴客户完成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

刘专正在为客户办理相关手续。 任新月 摄

在陪客户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刘专的手机屏幕上不断闪烁着通知,不断给她介绍新的客户,“因为我细致,所以我的服务很好,我的口碑也很好。”

刘专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灵活、心胸宽广、敏感、反应快”,这让她一入行就感觉更“容易接受”。 入行一年半以来,刘专平均每天接触2至3名患者。 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十几岁的老人,刘专的服务对象基本覆盖各个年龄段,她的足迹遍布上海。 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和部分二级甲等医院。

“人们对医护人员的需求很大,年轻人出国旅行,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家里没有人陪伴病人,医护人员就只能扮演‘临时家人’的角色。”会员”。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

刘专正在为客户办理相关手续。 任新月 摄

在陪她去医院就医的过程中,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 由于父母出差,孩子们由爷爷照顾。 “只有一个老人,还要照顾孩子,还要在医院里跑来跑去,太辛苦了。” 刘先生接到命令后,立即预约上门。 “孩子发烧的时候我只能抱着孩子,他已经30多岁了,孩子重5斤,发烧还呕吐,看上去很心疼。”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专记忆犹新。

期间,孩子在出租车上仍在呕吐。 她和家人在去看医生之前清理了出租车。 整个医疗护送过程背着他很累,但刘专相信他和这个孩子很有缘分。 “孩子很喜欢我,我也是一个妈妈,和孩子沟通感觉更好了。”

不仅是老人和儿童,年轻人对陪诊医生的需求也很强烈。

“比如很多年轻人做无痛胃肠镜检查,这种医院需要有人陪护。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独自打拼,不想让家人担心,所以还聘请陪护医生。” ”。 刘专介绍,“我们可以算是他们的‘临时家人’。”

作为客户的“临时家属”,刘专常常提前了解患者病情,并站在家属的角度考虑。 她提到,“作为家属,我们要考虑病人的日常康复、饮食等。”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

刘专正在拍摄并记录相关信息。 任新月 摄

一年半的陪伴患者,让刘专积累了更多与医生沟通的经验。 每次陪伴患者,她都会记录医嘱,详细询问医生一些患者和家属可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这很容易理解,比如医生会告诉病人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但这个水平到底在哪里?很多人一到医院可能会很困惑,记不住问医生。这时候我就会问,‘大概度数是多少?

特殊时期:家庭临时“支柱”

就诊过程中,刘专非常重视对患者的情绪疏导。 她觉得“病人需要内心的支持”。 她会谈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事情来分散他们的精力。

“不要把他当作病人,而是当作朋友。” 作为朋友,刘专经常为客户提供自己的经验性、中肯的建议。 对于外人来说,刘专的帮助主要是信息方面的。 她会建议患者多关注更合适、更专业的医院,提前规划就医流程,帮助客户尽可能节省路费、时间和精力。 她认为,“一旦家里有人生病,经济压力就会更大”。 对于家庭成员来说,更专业的建议和完整的流程规划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

任新月在医院候诊区摄

有时,刘专会成为一个陌生家庭的“脊梁”。 当发生严重疾病时,家人往往会在情感上对当局产生痴迷。 在刘专的经历中,“一般家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感到困惑,很少有人能思考清楚。 有时他们无法客观地分析情况。 “作为陪护临床医生,所有的手续和流程,刘专都会安排好。”她笑着说,“除了付钱,其他的事情我都会帮客户处理。”

“陪伴病人的结束,其实也是友谊的开始。” 这种特殊的关系还不仅仅限于陪伴患者。 刘专分享道:“我和大部分患者都成了朋友,后来联系的人也多了,如果你们在上海还有什么事情可以来找我。”

我在医院当患者“临时家属”

刘专在工作中

见过形形色色的病人,参与过他们的生活,刘专深受感动,“健康很重要,有了健康,一切才好。看惯了医院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家属和病人) )内部也必须强大。”

医疗陪护作为新兴行业,目前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和评价体系,但市场需求正在逐渐增大。 以美团数据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上已涌现千余家提供医疗陪护服务的企业。 专业商户中,商户数量较2021年增长8倍,同期订单量增长近12倍。

对于新兴职业的兴起,刘专有着自己的理解,“人们缺少的是优质的服务,上海是一个公平的地方,只要人足够勤奋、愿意去做,总会有适合的职位。”你,总会有适合你的工作。” 地点就在等你。”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教授王兴表示,数字经济催生了多种新兴就业岗位,增强了就业的可持续性。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要形成合力,推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要通过多渠道引导社会对新职业形成正确认识,进一步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认同。”

您如何看待医务人员这个职业?

您会选择这项服务吗?

您认为专业的陪护医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

(李秋英 高长仁新月)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576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