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低价零售,误入歧途

访客 2024-05-15 10:18:14 33092 抢沙发

日前,华彬快速消费品集团(中国红牛)发布公告,禁止向社区团购等低价电商平台供货,并规定违规行为将被从严从重的处罚规定。

这一规定出台的背景是,电商过低的产品售价,严重冲击了红牛原有的经销体系,让线下渠道的生意难以为继。因为已经动摇了企业的生存根基,红牛不得不进行取舍,将电商市场拱手让人。

诚然,传统流通体系存在流通环节过高、效率低下,加价率高诸多弊端。这种情况下,零售企业尝试减少流通环节,追求低价优势自是无可厚非。而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无论是品牌商、经销商还是零售商的淘汰也不容置喙。

但目前,零售企业对于低价的追求逐渐极端化。市场上不乏商品售价低于出厂价,规格、品质打折,企业正常经营却无钱可赚的情况,甚至还出现了有违公平交易原则的“底价协议”。

表面看,这是转型期的行业洗牌,市场出现暂时的混乱无须过度关注。但如此定义实则有悖常识,我们无法回答,让上下游企业均没有利润的低价,如何支撑企业的持续经营?企业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与转型,推动行业向上发展?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这不是正当竞争应有的表现,而是“唯低价至上”的错误观念的产物。进一步来说,这是企业乃至行业方向选择上的问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从业者警惕重视。

首先,健康的市场中商品的售价应该与价值相符,而非单纯强调价格。这是企业在产品上做投入的驱动力,也是“好产品”能够不断涌现的基础。但目前零售行业对于低价追求近乎无底线,一些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就目前看,多数品牌面临价盘混乱的问题,产品售价低于经销商拿货价甚至低于出厂价都不足为奇。

有熟悉快消品市场的人士表示,红牛正常经销商的拿货价是110元左右每箱,而在社区团购,电商“百亿补贴”上,售价都没有这么高。

“某头部牛奶品牌的一款酸奶,正常售价是45元一箱,但去年我们平台的售价为19元,一次卖出了一万多箱。”一区域社区团购平台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价格并不是因为产品临期,在社区团购平台上也不是个例。

这一点在头部品牌上表现得更为明显。零售企业需要用知名品牌来引流,不少企业都打出了“一线品牌售价要做到不高于市场最低价”的口号,这就导致了企业不断内卷,市场永远都有更低的价格。

当消费者看到远低于正常售价的产品,就会对高价销售的渠道产生质疑,认为其平时加价太高。如果不相应降价,那么这个产品就会卖不出去,甚至完全失去顾客。

这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品牌为了维护其他渠道的生意,放弃在低价平台的销售。例如,近期的红牛。另一种则是商品不断降价,最终因为没有利润没有人愿意去卖。纵观社区团购发展,很多此前的爆款商品现在都很难再找到了,原因就在于价格被击穿而被各方放弃。

事实上,如果关注产品品质,那么低价是有下限的,也能够避免这一结果。但单纯追求低价,那么市场永远会有更便宜的替代品。优质商品反而会在与成本更低、品质不佳的低价商品竞争中失去优势。

这也会导致商品的竞争力体现在低价上,而非品质、体验、性价比上。企业出于生存需求不会在产品本身投入过多,因此商品力的提升自然变成了空话。

其次,实现低价的合理途径降本增效的结果,而非单纯降价压缩利润。但目前,不少企业只是在简单降价,甚至利用零售商的强势地位,倒逼供应商让利。当没有合理利润作为支撑,这样的商业模式难以持续发展。

去年,盒马宣布降价后,Chabiubiu创始人王雨朦随即公开发声。她表示,“盒马单方面降价,并非产品价格降低。而是通过克扣未结货款实现的,将损失全部转嫁到了我们身上。”同一时期,海氏电器指控京东擅自改价。在《第三只眼看零售》的采访中,也有供应商表示,“我们合作的零售商要求降价15%-20%,而这个价格我们一定会亏本。”

“不赚钱的生意可能会有人做,但是没有人会亏钱和你玩。”在难以盈利的压力之下,很多品牌商、经销商选择了离场。

对现阶段的零售企业而言,这不会造成太大威胁。一方面,为了获得低价优势,零售商会降低自己利润空间做补贴。另一方面,零售商则会通过窜货、采购白牌替代商品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低价。

但这不能掩盖这种模式难以持续的问题。实际上,低价对于社区团购赛道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今年以来,不少供应商表示社区团购的销售下滑明显。

在他们看来,疫情结束后,消费者购物渠道增加带来的分流是影响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团优选、多多买菜在过去几年大量的补贴投入后,开始重视盈利问题。平台减少了在商品价格上的补贴,销售的商品价格有所提高。原有的低价优势难以维持,原本被低价吸引的消费者也开始流失。

目前来看,单纯依靠压缩各方利润来实现低价的企业,未来都将面临这一问题。想要依靠降价完成向低价格零售的过渡,并不现实。

第三,零售企业追求低价根本目的在于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不是将更低价格作为最终目的。价格因素固然重要,但消费者还需要更好的服务体验、更好的商品品质、更丰富的产品功能等。但对于低价过度关注,导致了企业动作变形。零售行业出现一些打着低价名号,实则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

目前,很多商品的低价也低质。其中既有一些白牌商品的出现,同时还有很多品牌为了降低成本,获得价格优势选择主动降低商品品质。这里的品质包括减少分量,以及调整原材料等。例如,猪肉脯、烤肠等产品中肉的含量减少,羽绒服品牌在线上线下销售的同款商品,含绒量存在差异等。

这种策略,没有带来性价比的提升,只是带给了消费者买到便宜商品的错觉,最终还是难以被消费者接受。无论何时,零售企业生存的根基还是商品。因为低价放弃对于更好商品的追求,无异于自毁长城。

更为恶劣的是,零售行业中还出现了所谓的“底价协议”。一些头部主播为了维护自身的“低价”形象,与品牌厂商签订协议限制其他渠道降价。以此,对一些产品并不低的售价贴上“全网最低价”标签,以此欺瞒消费者使其失去判断力,进而购买这些“高价”的商品。

这种非正当的竞争方式,其根源仍在于头部主播以标榜“全网最低价”,来吸引消费者。而一旦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就会选择“邪门歪道”,以此保证自身优势不受影响。这种于理于法都不符合的做法,势必会反噬企业自身。

最后,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低价格零售仍然是趋势所在。对于一些具体做法的否认,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认可低价的价值。相反,正是因为实现低价关系零售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因此企业选择策略的正确性、有效性问题才值得探讨。

当前,零售企业面临的困境客观存在,上文提到的部分问题成因复杂,也并非依靠零售商自身就能解决。但想要解决生存问题,零售企业就需要在应对当前的价格战时,考虑更为长远的问题。如何纠正已经走偏的方向?如何用更为健康、合理的方式实现低价?如何打造出能够可持续的低成本运营体系?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309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