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催收新政规定每天不得超过3个电话,网贷征信黑名单:频繁发短信轰炸来电骚扰“呼死你”

访客 2024-05-26 16:11:09 38362 抢沙发

“您在xx平台的金融贷款本月已严重逾期,现进入解约程序,将您正式列入信用黑名单,并依法在中华执法信息网公布您的身份,您的孩子将无法通过入学和政治审核……”

催债人说完,没给李凡(化名)解释的机会就挂了电话,这已经是他今天接到的第七个催债电话了。

“我知道可能是催债电话,但我正在找工作,不敢不接。”李凡长叹一声,更让他担心的是,催债电话能不能打到父母的耳朵里。

催收新政规定每天不得超过3个电话

5月22日上午,李凡接到7个电话,他判断大部分与讨债有关。图/受访者提供

李凡并非故意拖欠还款。一年前,他创业失败,资金链断裂,无奈之下只能借网贷。当时,10万元网贷本息已还近一半。但今年5月中旬,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开始拖欠还款。此后,他不断接到催款电话。

催收是指债权人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追讨欠款,这也是个人贷款逾期面临的首要“后果”。《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互联网金融平台催收逾期客户常用的方式有发短信、打电话等。如果催收不成功,逾期严重的客户会收到贷款机构的律师函,甚至会走起诉、立案的程序。

催款确实是正常的,但正常的催款超过一定程度,就很容易演变成施压、威胁,甚至恶意骚扰。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催收”作为关键词,截至5月24日,相关投诉量超过71万条。其中,频繁的短信“轰炸”、骚扰电话、泄露个人信息是被投诉最多的催收方式。

根据李凡提供的短信截图,追债公司对其家庭成员的情况非常了解,比如父母离异、他是家中独子、奶奶鼻嘴旁边有痣……

既然催款电话这么烦人,那么屏蔽它们、不接听是否可以呢?

曾从事讨债工作的林芳(化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建议完全不接电话,否则很容易泄露通讯录。”

所谓“曝光通讯录”,是指催收人员将逾期债务人通讯录中的朋友,告知其逾期债务的详细情况。一般来说,借款人通过平台借贷时,需要授权平台调取通讯录,即使不授权,也需要留下多个紧急联系人。

李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加入的“追债群”中,很多人因暴力追债被曝光通讯录,亲朋好友也收到大量骚扰电话和短信,社交平台也被恶意信息淹没,有的人甚至被叫到工作地点,导致失业。

虽然“泄露通讯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暴力催债,但仍属于软暴力的范畴。

在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看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软暴力”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软暴力”追债行为给出了负面评价。

孟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软暴力”是指行为人为获取非法利益或者形成非法影响,采用骚扰、纠缠、闹事、聚众造势等违法犯罪手段,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从而形成心理胁迫,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的行为。

为何平静下来这么难?

为何讨债行业“软暴力”屡禁不止?

利益驱动是第一位的,毕竟对于催收人员来说,收入是和客户还款金额直接挂钩的。

《中国新闻周刊》以求职者身份应聘了武汉一家讨债公司的“资产管理专员”职位,职位描述为“联系即将逾期的客户,提醒其还款并告知注意事项”。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表示,该岗位的绩效提成一般有两种:一是按照催收债排名计算提成;二是按照“积分”计算提成,积分占催收债额的5%-24%。

“软暴力”盛行也与催收行业的“内卷化”息息相关。在林芳看来,第三方催收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的“乙方”,同样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公司需要通过持牌金融机构的筛选,甚至激烈的项目招标,才能正式获得合作机会。”

她举例,当客户逾期8小时,催收公司可能会接到“订单”,此时催收已经和贷款平台没有关系了,催收公司纯粹是“抢生意”。

此外,讨债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话技巧和标准把控不严格。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作为贷后管理的重要环节,讨债行业生态日趋复杂。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将讨债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甚至“层层转包”。《中国新闻周刊》也注意到,讨债岗位往往对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没有要求。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与讨债行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北京鸿萨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启瑞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则,讨债行业边界不清晰。

因此,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对于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操作层面看,《指引》不仅对催收电话次数、通话时长等细节进行了限制,还要求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必须记录催收全过程,确保记录真实、客观、完整,且催收内容需由金融机构事先审核确定,从而限制催收机构“自由发挥”的空间。

行业准入门槛也得到提高,《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对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评估,重点关注催收活动的合规性、任务完成质量和效率、信息安全管理、催收记录、投诉处理等情况。

在信息保护方面,“泄露通讯录”的行为也被明令禁止。《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追债机构只能向债务人追债,不得向通讯录追债。

王鹏表示,《指引》旨在保护债务人的隐私权和休息权,这些规定将使催收行业更加规范和人性化。黄启瑞也指出,《指引》明确了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检查职责,加强了个人信息的保护。

《指南》发布一周来,确实发生了变化。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因为5月15日新规(指《指引》)出台,现在电话催债的人都好温柔啊,我现在接电话都有点不自在了”;“现在催债的人客气多了,4月和5月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我只逾期一个月,就有好几家银行开始跟我谈免息分期了。”

正在随机播放

讨债行业越来越规范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严厉打击非法、暴力催收行为,强调无论是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消费金融、小微贷款等新兴非银机构,都必须规范催收手段。

将于2024年4月18日施行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首次增设“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章,明确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催收债务,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催收债务。《办法》还要求消费金融公司落实债务催收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合作债务催收机构的管理。

“不能适应新规、催收行为不当、管理不规范的机构,都有可能被淘汰。”王鹏认为,一系列新规的实施,有望引发催收行业的洗牌效应。

当上述讨债公司HR了解到申请人对讨债工作合法性的顾虑时,其表示,讨债过程会合法合规,“如果沟通后还是无法还款,就把实际情况录入系统,按照流程来就行。”

但新规的一些细节仍然容易被利用。

林芳介绍,目前电话催收的规定是,同一号码每天不能拨打三次及以上。但逾期者会发现,拨打的电话号码基本都不一样,很多号码都无法回拨;至于催收时间,一般情况下,正规的催收公司不会在晚上7点后打电话,除了一些小贷机构。

作为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讨债行业若想走出争议,需要经历变革的“阵痛”。

一个关键信号是,自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催收债款超2亿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在2023年5月倒闭后,于2024年4月下旬正式宣布业务变更: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目前已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湖南永雄宇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彻底转型为一家助力催收行业和催收公司发展的科技服务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湖南已有十余家讨债公司遭到多地警方非现场执法。目前,涉案讨债公司至少有5家已被法院一审判处,另有多起案件即将开庭审理。多数被告人被认定采用“软暴力”催债,触犯寻衅滋事罪。

从事讨债行业多年的林芳也坦言,讨债行业野蛮生长、暴力讨债盛行的时代已经结束。

“随着行业整顿不断推进,行业规则会越来越完善,近年来,各地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合法催收时代’即将到来,逾期催收被起诉的案件或将增多。”林芳说。

参考: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836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