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超8亿增持国有大行,资金为何此时“扫货”银行股

访客 2024-05-30 16:16:15 4958 抢沙发

银行股,依然是各路机构“拥抱”的对象。

5月22日及23日,中信证券资管与平安资管分别增持工商银行H股以及中国银行H股,涉及金额为8.1亿、4300万港元。而在两大资管巨头之前,众多险资、社保、QFII、公募就已在一季度对银行股予以加仓。并且,这些机构的“涉猎”范围并不局限于工行、中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还涵盖了股份行和城商行。

在无风险收益率偏低的当下,银行股的高股息被视作“香饽饽”,也被认为是吸引一众投资界“大咖”驻足的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银行股不是只有股息可言。过去的多年,基于多重谨慎的逻辑,上市银行股被予以了极低的估值;往后看,在各项重磅政策的推进下,外界对于银行股前途的疑虑有减轻的余地;并且,部分区域优势独特的银行股,也仍有成长性的“故事”可讲。

资管大厂增持工行、中行

进入5月下旬,A股、港股市场的“躁动”行情暂告段落,但银行股被加码的脚步却仍未停止。

5月22日,中信证券资管旗下“叁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耗资超8亿港币,以均价3.97港元增持2.05亿股中国银行H股。交易完成后,其合计持股比例突破5%达5.09%,持股总数来到42.55亿股,持仓市值已超160亿港币。

次日,平安资管使用4300万港元,以平均4.6958港元的价格增持915.7万股工商银行H股,所持总股数上升到121.56亿股,持股比例进一步攀升至14%。

纵观年内,平安资管已累计增持1815.1万股工行H股。回溯历史来看,上一次平安资管频繁出手买入工行H股还是在2019年上半年,期间曾累计增持该行约34.61亿股。

进一步看,两大资管增持的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皆属于内生稳固,高股息、高分红特征突出的公司,且是分红潜力仍可挖掘的类型。

财报显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2023年年度现金分红比例皆为30%,当前价位对应H股税后股息约为5.6%、5.3%左右。此外,两家公司一季度核心资产充足率为13.8%、12%,环比分别上升0.1、0.4个百分点;一季度不良率为1.36%、1.27%,环比分别持平以及下降3个BP;一季度拨备覆盖率为214%、192%,同比增长2.3、8.3个百分点,抗风险能力较强。

银行股获资金“抱团”加仓

事实上,在平安资管与中信证券资管“动手”前,“国家队主力”中央汇金就已大举买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

4月1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先后发布公告称,中央汇金分别累计增持各自A股股份数量3.3亿股、7145.1万股、4.01亿股、2.87亿股,增持比例达0.11%、0.03%、0.11%和0.08%,累计持有股份数量为1887.91亿股、1428.58亿股、1404.89亿股和1240亿股。

再结合四大行去年10月11日盘后发布的集体公告来计算,在2023年10月12日至2024年4月9日的半年间,中央汇金合计新增持四者A股股份约9.81亿股。

除“国家队”之外,包括险资、社保、QFII、公募亦对银行股投资展现出兴致。并且,此类机构的“涉猎”范围并不局限于国有大行,还包含了众多股份行及城商行。

梳理2024年一季报发现,华夏人寿以1.71亿股新进成为建设银行的第十大流通股东,占总股本比例为0.07%,持股市值约12亿元。而除了建设银行,华夏人寿还手握5.69亿股兴业银行,按当前股价计算,价值超百亿。

信泰人寿同样于一季度分别现身北京银行及浙商银行的前十大股东名单;其中,其加仓北京银行3.56亿股,累计持股数上升至9.94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4.7%,持股市值接近60亿元;同时持有浙商银行7.71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2.81%,持股市值超23亿元。

而自去年四季度增持889.99万股之后,一季度无锡银行再度获长城人寿4648.93万股加仓;目前,长城人寿已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累计持股数达1.53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6.97%。

此外,全国社保基金一零八组合买入邮储银行500万股,持股数上升至1.37亿股;社保基金16042组合增持成都银行227.89万股至3554.4万股,常熟银行也获全国社保基金四零一组合小幅增持7.96万股。南京银行亦获大股东垂青,2月26日至3月13日间,法国巴黎银行直接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份7986.85万股,耗资约7亿元,持股比例提高至17.04%。

公募方面,主动权益基金进一步加深对银行股配置比例的侧重。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四类产品旗下一季度十大重仓累计持有A股银行市值达389亿元,较去年四季度的325亿元提升近20%,重仓比例达2.23%,环比增长0.46个百分点;个股层面,招商银行、成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获重仓市值分别增加20亿元、8.5亿元、6.6亿元、6.2亿元、4.6亿元。

另一方面,在银行股获多路机构“抱团”加仓的同时,其二级市场表现也较为出彩。

回顾2024年至今的行情,包括科技、资源、出海及部分主题类板块皆可在某一阶段轮番展现巨大弹性。但倘若着眼稳定性与连续性,银行股似乎“独树一帜”。

截至5月29日,申万银行位列各一级行业指数年内涨幅第二;年内最大回撤5.47%,累计上升幅度则超过20%。而与2023年“中特估”催化下的行情略显不同的是,除了“工农中建交”等巨头稳步上扬之外,股份行、农商行亦加入到了上涨的行列中来;譬如,杭州银行年内涨幅近40%,上海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股均实现年内20%至30%的涨幅。

银行,不只有股息

中债网数据显示,5月2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2994%。而据Wind统计,当前申万一级银行指数股息率为4.96%,包括平安银行、上海银行、渝农商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只银行股股息率还高于5.6%。

在无风险收益率偏低的背景下,银行股的高股息也被认为是吸引平安资管、中信证券资管、险资、社保、QFII、公募等一众“大咖”驻足的原因。

高股息特征以外,银行股的低估值特征同样显著。历史上看,自2011年之后,申万一级银行指数PE再也没有高于10倍;2015年之后,其市净率也缓慢跌破1倍,如今已处于深度破净状态。

所以,此番现象能证明银行仍处“洼地”,但同时也反映出市场对于银行的看法存在一丝谨慎。

梳理《中国上市银行2023分析报告》发现,商业银行资产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带来的增速规模预期下滑、市场对商业银行风险把控能力形成担忧是造成上市银行股估值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二。

《报告》原文还说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上升等现实局面,与银行不良贷款率等数据不一致形成的较大反差,更是加深了市场疑虑。

不过往后看,在地方化债逐步推进、房地产供需两端驰援政策频出的背景下,或能使得外界对于银行前途的担心有所减轻。东兴证券表示,房地产一揽子政策开启商品房库存去化,或对银行资产质量预期、个贷投放带来积极影响。一方面,放松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收储有助于推动商品房去库存,消化房企债务风险,缓释银行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隐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居民住房贷款需求。

有意思的是,除了“高股息”和“抗风险能力”的逻辑值得探讨,实际上银行股仍有成长性的“故事”可讲。

在申万宏源看来,布局长三角、珠三角的银行具备天然区位优势,尤其今未来深耕这一区域的银行也更有望受益于高新产业的蓬勃发展,甚至在一体化的进程中,优质本土银行也有望升级为“长三角银行”,进一步打开成长天花板。

业绩方面来看,一季度净利润增速前十的上市银行中有六家位于“长三角”。具体来看,杭州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1.1%,高居榜首;常熟银行、苏农银行、瑞丰银行、江阴银行、苏州银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8%、15.83%、14.69%、12.72%、12.29%。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95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