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清华毕业生35岁再考清华,2024 届毕业生就业进展平稳,清华大学多措并举促就业

访客 2024-06-05 16:11:56 15519 抢沙发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顺利、有序,近九成已找到工作或签约。”5月29日,清华大学举办2024届就业专题“新闻会客厅”活动。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介绍了清华大学今年就业工作的总体情况和举措。

张超介绍,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十余年保持在97%以上,外地就业率十余年保持在80%以上,京外就业率连续九年超过50%。

西部、东北地区毕业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为推动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优化毕业生地域分布,清华大学先后举办“西部人才周”“西部人才月”等系列活动,邀请西部省份企事业单位“组团”来校招才。2023年,西部地区近千家单位来校招才,是往年平均数的3倍,占来校招才单位总数的40%。在一系列举措下,近3年来,清华大学已有1100余名毕业生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2023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增长22%,大批毕业生长期扎根艰苦边远地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就业工作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对于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我们会给予特殊照顾,解决他们在西部地区就业遇到的困难。”张超介绍,今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在西部、东北地区就业的数量超过了去年,而且还会大幅增加。

为优化毕业生行业结构,清华大学组织开展“求职游”实践活动,带领2500余名学生走进全国500余家重点单位开展实习。参加实习的毕业生总体就业转化率超过50%。三年来,已有2100余名毕业生在国防科技、制造业、能源等领域就业。2023年,国防科技领域就业人数将增加25%。“学生通过‘求职游’亲自到企业,对企业有切身感受,打破信息壁垒,是一个特别好的形式。在这方面,我们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张超说。

近年来,博士生数量不断增加,清华大学也不断加大博士学术人才输送力度,持续推动优化面向省属高校的政策。与辽宁、贵州、青海、云南等省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系对接,邀请380余所高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其中省属高校占比近80%,覆盖1600人,投递简历5000余份。三年来,近3000名毕业生到学术机构就业,其中近400名毕业生到省属高校任教。2023年,学术机构就业人数和占比将首次实现翻番增长。

为加强中方工作人员在国际组织实习,清华大学设立了联合国志愿者、国际组织合作专家等新项目,积极争取资源支持,促进国际交流。2023年,清华大学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人数达102人,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高校之首,一批毕业生成长为年轻中坚力量。

“从就业指导到职业发展指导,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转变代表着学校就业理念的转变。职业发展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命周期。”张超说。

帮助非热门专业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

作为冷门专业,环境科学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不过,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师生看来,环境科学并不一定与“就业难”挂钩,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才是关键。

环境学院培育构建“循环导航”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强化价值引领,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形成职业理想。同时,把握学生特点,推动职业指导活动协同发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席金英介绍,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年级阶段、群体个体的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本科生注重职业意识,研究生注重职业规划;大三注重战略方向,大四注重战术技能;既满足共性需求,又注重个别指导。

清华毕业生35岁再考清华

近五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1090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或接近100%,80%以上走向重点行业,50%以上的博士生选择学术研究岗位,25%以上的毕业生投身东北、中西部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很多专业被称为‘冷门专业’,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在现实行业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基层的需求、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其实任何行业的顶尖人才都是非常稀缺的。作为清华学子,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席金英说。

“面对非热门专业,我们要有长远的思考和眼光,坚持长期主义,要看到一个行业的潜力。”张超强调。

“用行动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同日,清华大学2024级四名博士毕业生也分享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故事。

“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追求真理,少在乎名利;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多问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激情,少考虑社会的时尚和潮流。”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生陈兴安说,初入清华时邱勇教授的这句话,让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毕业时,面对是继续留校任教还是被辽宁选派,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因为我热爱人民,因为我在努力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因为我相信自己能创造改变的力量,这是我选择的初衷。”

选择从事制造业,为国家做贡献?还是精英白领的富裕生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刘鲁政,面对众多就业选择,毅然选择了国防工业,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中国智能制造。“求职过程中,我收到了各大军工企业的offer,大平台、前沿方向,但我当时想的是,最需要我的地方在哪里?”刘鲁政最终选择加入军工制造业无人工厂建设的行列,因为可以为国家填补空白,助力我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陈强本科毕业时,面临就业和升学的选择,他确定了对科研的兴趣,并决心将来从事学术事业,希望在博士研究生的道路上实现自我的蜕变。研究生期间,陈强创新性地提出了微尺度光酶级联催化的新方法,并对绿色光酶催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工领域主流期刊发表12篇SCI论文,受聘为西南大学教授、韩红研究员。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戴景舟2014年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考入本科,本科期间曾多次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奖学金和近十万元助学贷款。毕业后,戴景舟选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19工厂,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到党和人民需要你的地方去发光发热!”戴景舟说。

新京报记者 徐艳琳

缪晨霞主编、陆倩校对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51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