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7天支教费用上万 大凉山成公益秀场,大凉山支教研学乱象丛生,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公益支教秀场何时休?

访客 2024-06-11 18:19:58 40636 抢沙发

虽然距离暑假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但不少留学研修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教研项目早已售罄,甚至出现了排队等待入座的候补名单。

记者调查发现,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成“学生找支教”,推出“7天收费1万元,送志愿者公益证书和乡村教育调研报告”的研学项目。

在这些研学研究项目的影响下,大凉山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公益教学的样板场”。

与此同时,被“逼迫”参加此类研讨项目的大凉山孩子们则奔波于各类“公益班”“免费夏令营”之间,与各种类型、质量参差不齐的教研组打交道。

专家指出,这种游学混乱的现状警示游学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那些打着公益旗号搞商业性的游学活动,不仅涉嫌诈骗,还伤害了大凉山孩子们的感情,应该予以取缔。

慈善还是商业?

某知名科研机构的一张宣传海报上,堂堂正正地印着几名皮肤黝黑、头发凌乱的“大凉山孩子”,这样的宣传海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是大凉山教研项目的宣传片,正在招募暑期公益志愿者。”小吴是浙江金华某高校的学生,他告诉潮报记者,自己就是从上述组织的宣传片中,了解到“大凉山缺英语老师”的信息。结合照片中孩子们热切的眼神,小吴坚信大凉山“教育落后”,“缺老师”。

然而,前不久,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大凉山孩子学习条件差”的短视频被曝出是假的,这改变了小吴对大凉山的最初印象。在假视频中,当地学校的老师指责一些博主“恶意捏造”、“编造苦难”。这也让小吴开始质疑科研机构宣传海报上的“惨”内容。“我也从很多志愿者老师的社交账号上看到了大凉山真实的一面,包括新建的乡村小学,教室里有了新的课桌、白板、投影仪……”

7天支教费用上万 大凉山成公益秀场

大凉山“卖苦力”为教研宣传。短视频平台截图

经过此事,小吴意识到早已脱贫致富的大凉山,并不像研究机构宣传的那么“穷”,与此同时,一个疑惑闪过他的脑海:还有多少人在以“惨”的方式消费大凉山?

同样的疑问也引起了潮新闻记者的关注。记者发现,一些研学机构以“公益”的名义,高价销售大凉山教研项目,价格普遍在8000元至1.1万元不等,更贵的甚至卖到4万元。在这些研学项目的“标配”宣传视频中,经常会出现大凉山孩子赤脚走在山路上,背着干柴,挖土豆,生火做饭等场景,以此放大悲剧,博取公众同情。

想要去大凉山支教的杭州大学生陈莉也告诉潮报记者,他看到过一个7天6夜的大凉山支教研学游,价格是10980元。但平时占大头的食宿,在上述支教研学游中,只花了两三千元。而且10980元的游学费用还不包括来回大凉山的交通费。“除去路途时间,实际支教时间只有5天。而如果把食宿标准跟项目价格对比,性价比明显偏低。”

然而,这些原本不堪入目的住宿、饮食条件,却成为一些研学机构宣传的“卖点”,有的机构会宣称:“每一次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想让孩子多吃点苦,就到村里去补吧”……

广东一家公益组织创始人唐莉莉也关注到大凉山支教研项目的炒作。她告诉潮报记者,自己连续三年组织志愿者去大凉山,10天的吃穿住行费用仅收3600元。“标价几万元的支教研项目,其实都是打着‘公益’幌子的产品,有的项目毛利高达70%。”

的确,近年来,大凉山是支教、助学的热门之地。一批批的助学团由大巴车送到县城,一周后,又分批离开大凉山。据多家公益组织观察,支教助学已经成为大凉山一门特殊的“特色”。大凉山的支教活动还催生出一条从宣传推广到招揽客户再到高价售卖支教的产业链,公益成了一门“生意”。

7天支教费用上万 大凉山成公益秀场

某机构大凉山教研产品7天花费超万。图片来源:项目截图

教学与研究的“秀”

“因为不存在技术、资金等门槛,全国各地推销商业化教研游的机构越来越多。”大凉山当地一家公益慈善组织负责人张华也看到,除了文旅企业带来的大量商业化教研游,就连一些原本为大凉山开展助学活动的公益慈善组织,也开始推销大凉山教研项目。

“可以租场地,也可以联系学校招募学生参加免费夏令营。”张华告诉潮报记者,这些机构会通过全网招募有偿志愿者,到大凉山给学生授课。“我见过年龄最小的‘支教志愿者’,才上二三年级,那时候孩子是由妈妈带着的。”

张华本人曾在大凉山一所中学任教一年,深感教育需要专业性。一些教研过于商业化,机构和志愿者往往忽视大凉山孩子们的真正需求。这导致很多商业化的支教团队志愿者没有入选,缺乏专业培训,实际教学效果堪忧;一些教研组只是“走马观花”,给大凉山的孩子们送礼物,合影留念,然后就走。

比如,商业教研组不少老师并未达到教学水平,难免会出现教学失误;有的“带教老师”甚至是小学生,在白板上写英文单词、26个字母,给年龄相仿的孩子上课;城市孩子与山区孩子分享生活,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有时变成变相的“凡尔赛条约”……

但对很多到乡村付费任教的人来说,能在7天内获得公益学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乡村教学研究报告,可以为申请留学、选择学校、评估等提供相应的凭证。

看到这些场景,张华深感忧虑。因为大量商业化的“大凉山教研组”和“公益”带来的“过度教学”,大凉山很多孩子已经厌倦了与众多的教研组打交道。“有的孩子一个暑假要接五六个教研组,由于教研组流动性大,课程不能顺利衔接,孩子们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学了什么。”

教研组青年志愿者在大凉山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图片来源:某机构研学成果截图

其实,成为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志愿者老师并不容易,正式的志愿者需要经过简历筛选、多轮培训、考试,才符合要求。

唐莉莉也在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教研组,但实际报名和筛选的通过率只有20%左右。张华每年都会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但从报名到通过的通过率也只有50%。此外,通过测试的志愿者还将接受“1个月线上+2天线下培训”,尤其是学习儿童心理学。“他们需要有教育技能和初心,而不是把大凉山当成教研的‘秀场’。”

对此,多位长期在大凉山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发现,公益支教被包装成“教研”后,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每到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被批量生产成“大凉山支教志愿者”。“如果满脑子都是功利,那高价教研和商业秀有什么区别?”

“大凉山教研动辄几万元,现在慈善也能按斤卖”……大凉山商业化教研引发争议,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大凉山涉足商业的教研应该‘降温’”。

乡村教学也需“双向出行”

如今,大山的巍峨高大已经不再影响大凉山的发展,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些年来大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任教的县级中学一个学期就招募了70多名正式教师,其中不少都是名师毕业的。”张华告诉潮报记者,大凉山普遍宣传的缺少志愿者教师的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但他不否认,大凉山仍然存在现实问题。“新招募的教师需要花时间去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孩子们平时学习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学习新知识,一方面要补基础,所以真正的公益支教还是需要的。”

业内人士认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推进“双赢”教研,这样既能让大凉山的孩子们感到快乐、获得成就感,真正学到东西,也能让支教志愿者收获成长经历。商业化教研将于7月初全面展开。因此,不少公益组织创始人建议,大凉山的教研亟待在规范的引领下有序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与研究也让人思考,如何将公益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价值体现在哪里?

“比如英语教学研修,不是简单地让城里的孩子教农村的孩子英语,而是要培养他们的社会关怀精神。”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凯告诉记者,真正把研修与慈善结合起来,是让大凉山的孩子走出大山,让他们立志帮助大凉山致富。

“公益研讨活动的价值,主要在于让孩子们了解到我国目前存在的地区差距。”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教研应该更多地以教育和反思为重点,应该让他们关注到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引导教研组今后为化解这些矛盾而努力,“这种公益研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公益支教需要双向出路,志愿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贴合支教地的实际需求。一些个人或组织在大凉山卖教不合规,甚至“卖惨”,最终会导致花钱的志愿者和大凉山的孩子都成为“公益商业链”的牺牲品。另外,调研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孩子们的素养,而不是满足做公益的成就感或者盲目跟风。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小吴、唐莉莉、张华为化名)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63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