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是时候准备好应对40℃的世界了,阿拉善 SEE 气候周在北京举行,聚焦全民参与、创新驱动与绿色未来

访客 2024-06-13 10:13:51 27760 抢沙发

6月6日至9日,以“全民参与、创新驱动、绿色未来”为主题的阿拉善SEE气候周在北京举行。本次气候周旨在通过全民参与、多元化创新,呼吁更多力量关注气候问题,推动更多气候行动实践,向世界讲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就,促进多方交流与合作。

2024年6月5日是第53个世界环境日,也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日。2004年6月5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成立。20年来,阿拉善SEE在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等诸多环境保护议题上与地方政府开展了深入合作。

开幕式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会长、绿普慧科技(北京)联合创始人张莉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阿拉善SEE气候周行动计划》倡议:“阿拉善SEE将继续发挥环保公益组织的专业力量,搭建专题平台,征集典型案例,完善沟通机制,为企业、学术界、环保公益组织、媒体和公众的参与提供服务。”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刘国恩发表了题为《人类文明:经济增长与地球健康》的全体演讲。他表示,过去两百年来,人类经济增长速度翻了好几倍,这种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不应该把经济发展指标作为绝对标准,而应该看增长的代价。为此,北京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团队启动了“地球健康坐标”项目,旨在定位各国在人类健康、动物健康、生态健康方面的三维坐标,以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加剧了传染病的蔓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会见期间,刘国恩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刘国恩表示,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加速,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气候变暖、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凸显。这些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难以察觉的,每个人都无法避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应对。

是时候准备好应对40℃的世界了

刘国恩

【以下为澎湃新闻记者与刘国恩的对话】

经济学可以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澎湃新闻:慢性病对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您认为如何从经济角度更加有效地管理慢性病、减轻社会负担?

刘国恩:慢性病基本上是威胁世界各国,特别是中高收入国家人民生命健康的最显著危险因素。全球前十大死因中,慢性病占了九个。这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基本完成了由传染病向慢性病的不断转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和服务供给当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当务之急应该放在如何降低慢性病风险、应对慢性病负担上。

经济学在慢性病管理中其实可以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首先,经济学讨论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从宏观上讲,不管是医疗卫生政策,还是医疗技术的研发,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都应该以慢性病管理为主线,去推动相应的工作。

非慢性病,比如急性传染病,发生的时候要积极应对,但从长远看,这不是我们整个社会在现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源稀缺、有限,资源配置的重中之重还是要放在慢性病上,这是宏观经济学引导的资源配置的大方向。

其次,通过经济学上的一些行为干预,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干预措施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可以让每个人参与进来。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行为、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都是影响我们每个人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经济学,比如行为经济学,有一些非常有前景的方法可以借鉴。行为经济学提到一些干预方法。比如,如果要采取强制措施,人们可能经常会拒绝甚至反对,尽管有些强制措施的初衷是好的。行为经济学的这些方法可以改变场景,让人们更加合作,这可能比强制要求更有效。所以我觉得经济学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出更有效的努力。

把握医疗科技投入规模,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澎湃新闻:医疗技术创新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您如何看待医疗技术创新与成本效益之间的平衡?

刘国恩:医疗科技的作用永远不能低估,技术研发、新创新产品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技术的研发确实需要投入,医疗领域的技术研发很可能先找到一些针对疾病相对容易的方法进行药物、设备的研发等,剩下的都是比较难啃的骨头。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寿命不断增加,社会不断进步,未来医疗技术攻克难关的难度系数会越来越大,投入的规模和力度也会越来越大。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那就是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

相较于过去比较容易获得健康效益的医疗研发问题,现在的技术研发可能没有那么高的成本效益比,这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判断这些医疗研发是否应该从优化的角度去考虑。因为很多资源也可以用在其他方面。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创新手段,可能会出现新的医疗手段,但是投入的成本和价格会很高,对应的健康效益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了。这时候就存在一个优化资源利用的问题。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比如教育、环境保护、和谐社会治理等,这些都需要资源。总之,我们要把握好投入的规模,从经济的角度去优化资源的配置,让新医疗技术研发的投入回报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气候变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犹如温水煮青蛙

澎湃新闻: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您认为当前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活和健康有何影响?

刘国恩: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一旦气候发生变化,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虽然高收入人群在短期内可能有更好的手段去适应或调整局面,但低收入人群的适应能力就较差。第二,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的影响就像温水煮青蛙,它不会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影响。通常,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现象很难挽回,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目前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世纪末高出1.1℃,而《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升温上限为1.5℃。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升高正在改变气候,破坏自然界的正常平衡,也将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大家应该都经历过去年7月份北京的高温,从来没有这么高过,40多度。现在我们的气温上升每年都在创纪录,每年都是最高的,这是很危险的。现在每年因极端气温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大概是500万人。如果今天全球近80亿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不改变的话,那么到2100年,每年因高温天气死亡的人数可能达到1000万人。所以我们国家在几年前就积极响应巴黎协定,提出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如果中国这个大国能做到这一点,那对人类就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了解危险距离有多远可以帮助您提前做好准备。

澎湃新闻: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

刘国恩:从个人角度,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衣柜、鞋柜越来越小了?你买了很多东西,想扔掉却舍不得扔掉,这是一个碳排放的来源。从生产到加工运输,消费者购买、使用,这些都是碳排放。穿衣服当然是一件小事,但也是我们都能够做到的基本事。

另外,在就餐点单、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应该自发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需要国家各部门的配合,也就是2016健康中国提到的“健康进万家”,各部门要配合,形成联动机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利在千秋,利在千秋。除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双碳目标,更要建立起国家和地区间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加强多方位合作。北大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发起的“地球健康坐标”项目,将绘制出全球健康坐标系,告诉我们每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所处的位置。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距离危险还有多远,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虽然我们可能无法避免,但至少我们知道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还有多久的路要走。

澎湃新闻记者张艺琳、实习生王婷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76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