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媒体:不必过度强调姜萍中专生身份,17 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 12 强,引发全网热议

访客 2024-06-16 20:03:33 33469 抢沙发

近日,17岁中专女生蒋萍闯入全球数学竞赛12强,引发网络热议。据悉,本次大赛参赛选手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蒋萍是该赛事举办以来首位进入决赛的中专生。

在“天才少女情结”始终浓重的社会,17岁中专女生江萍在与来自全球名校的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所引发的震撼可想而知。在当今网络时代,这种震撼不自觉地转化成对她个人经历的好奇与围观,以及对她未来发展的关注与讨论,使她成为舆论场上不折不扣的“新网红”。

当然,大家对她的兴趣并非仅仅基于单纯的天才崇拜,还夹杂了很多公共意义。比如,一个几乎不假思索的问题是,这样的“大神”为何连普通高中都没上,而是去了如今已不再是首选的中专?这背后的选才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如此有天赋的女孩,国内顶尖大学不是早就应该破例录取她了吗?甚至还衍生出性别问题——不送她上高中参加高考,意味着她的家庭重男轻女?

媒体:不必过度强调姜萍中专生身份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质疑显然有些过度,有些想当然。比如,很多人在为蒋萍没能走上“读高中考上名牌大学”这条路而苦恼时,或许忽略了一点——如果她读了高中,可能就遇不到导师,也不排除在高中的总分要求下,失去集中提升数学专业素养的机会。至于她为什么读中专,似乎主要是基于家庭经济等现实因素,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

其实,江萍的“脱颖而出”并不承载太多的公共意义。外界当然乐见这样的天才脱颖而出,但也没必要对她过去的经历、未来的选择投射过多的好奇和期待。一方面,她自己也未必愿意接受这样过度的关注,甚至这些外界的干扰,对她的学习、生活也未必有好处。要知道,舆论的关注和期待,或许出于好意,但也可能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给她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甚至是伤害。比如,有人把她未来是应该去国外读大学,还是留在国内的问题,提到“价值观”的高度,就实在是太沉重,太没必要了。她从一个中专生一下子变成为世人所知的“天才少女”,就是“悄无声息”发生的。关于她的未来,还不如有一个“静悄悄”的选择环境。

其次,从江平身上衍生出来的一些思考其实值得商榷。比如,江平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人们心照不宣的价值观之一就是,这样的天才似乎只有在高中、大学里才可以接受,如果在中专出现,那肯定有不对的地方。但事实上,天才的出现从来都是高度偶然的,无法通过刻意的培养而产生。如果认为某种模式可以批量孵化出天才,这本身可能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真正可以探讨的,或许是无论是中专、高中,还是大学,天才是否都能被发现,并被允许拥有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在今天的语境下,我们或许仍需认真审视:只有数学优秀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天才吗?其他领域的特长,是否也能得到尊重和扶持?

毫无疑问,如果承认江萍是天才,就得承认她的不可复制、不可偶然。如果一方面强调她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她的出现,能批量复制出更多的江萍,这显然是自相矛盾、有害的思维方式。总之,江萍不能承受太多的公众价值和期待。祝福她,让她继续按照自己的内心和自身优势“自行绽放”,或许才是对这位天才最好的尊重。

此外,江萍此次比赛仅闯入决赛,如果她的最终成绩未能达到“预期”,公众对她的评价是否会“逆转”?提醒这一点,并不代表我对江萍未来的表现没有信心,只是希望公众能更冷静地看待这位天才。(作者为资深媒体评论员)

朱长军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346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