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法院只判了5万,被举报人却又主动补偿140万,这怎么想都不符合逻辑和常识吧

访客 2025-08-28 18:26:15 36564 抢沙发
被举报人法院被判赔偿金额仅为5万,却主动补偿高达140万,这一行为在逻辑和常识上显得不合常理,这种巨大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和关注,需要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本文来自《“南充女子举报前公婆资产近亿”最终调查结果公布,前公婆首次发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针对这个案件,说点自己的看法:

1、调查组让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签字确认,然后便不予公开调查结论,我认为是不对的。

因为涉及贪腐的案件,本质上贪的是公众的钱,不是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钱。

相反,对于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来讲,一个属于通过举报,试图来获取更多婚姻财产分配权的人,一个属于可能贪腐的受益者。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存在贪腐的话,他俩都是贪腐的潜在受益者。

调查组让两个可能贪腐的受益者,去签字确认,这个逻辑不对。

从逻辑上来讲,调查组是受社会公众委托,去调查潜在的贪腐者。委托人是社会公众,不是潜在的贪腐者。调查组应该向委托人负责,而不是向可能的潜在贪腐者负责。调查组在有结论后,应该向委托人公开结论,而不是让被调查对象签字后,便不向委托人公开结论。

主动公开结论,也不是通过记者采访一下,便算是公开了。

记者,只是媒体行业从业者。

主动公开结论,应该是主动向委托人,即社会公众,公开结论。

贪腐案件的核心是,社会公众的钱,可能被贪了。社会公众委托调查组,去调查这些事。社会公众是委托方,调查组是被委托方。调查组应该向社会公众负责,而不是向被调查的人负责。

2、调查的方向和重点,不仅应该是被调查人名下,是否有资产,还需要去调查是否存在代持情况。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相信很多贪腐人员,不会愚蠢到把财产都放在自己名下。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名下的财产,几乎都是公开透明的。

你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名下有多少房产、车辆、股票、其他有价证券等,几乎都是透明的。只要想查,都能查到。即便转走,也有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还把贪腐的财产,全都放在自己名下,几乎愚蠢到不能再愚蠢。

所以,调查的重点方向,是不是应该去查跟这些人相关的人,是否存在代持情况?

比如,是否有不记名现金、古董字画、比特币、以太币等,以及是否有海外资产,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代持的资产等。

查这些东西,确实不太容易,但是如果调查方向止步于被调查人名下的财产,是不是有点浮于表面?

3、被举报人一方面说举报的事情完全不存在,一方面却在被举报后,给了举报人140万,这个行为不符合逻辑和常识。

夫妻两人离婚,法院在民事案件审判中,判了5万。

如果被举报人一点问题没有,身正不怕影子歪,这5万元钱,便是法定的一个最高金额。

但现在,被举报人在被举报后,主动自愿又给了140万。

140万呐……

大家试想一下,普通人工作多久,才可以挣到140万?

即便放到北上广,月平均工资才1万元左右,需要工作十几年,不吃不喝,才可以挣到140万。

如果你一点问题没有,在被人举报后,愿意平白无故给别人140万吗?法院对于你们之间的纠纷,已经判完了,你还愿意多加140万吗?

这个明显不符合逻辑和常理。

不能一方面说,自己一点问题没有,举报不真实,另一方面却似乎瑟瑟发抖,主动给被举报人140万。调查组也是有意思,让双方签个字,意思是说不要再闹了,这事就此结束。

但假设贪腐成立的话,受害者是公众哈。

你我他纳的税,以及你我他通过全民所有制形式交给某些公职人员管理的财产,可能被某些人给贪腐了,结果却连知情权都没有。

这个说不过去。

从理论上来讲,作为委托方的社会公众,不仅有知情权,还有权利进一步监督,提供相关线索,如果有的话,让被委托的调查组进一步调查。

最后说一句。

涉贪无小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涉及到的贪腐举报,都应该给公众完整的知情权、进一步监督举报的权利。对于恶意举报者来讲,也应该追究诬告陷害责任。不能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2459.html发布于 2025-08-28 18:26:1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656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