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经济上行期的美”,真的如此完美?

访客 2025-08-28 19:21:12 9803 抢沙发
关于“经济上行期的美”,是否真的完美,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福利,社会氛围积极向上,繁荣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平等、环境压力等问题,对于“美”的定义和认知,人们应持审慎态度,看到经济繁荣背后的复杂性和挑战。

最近刷到越来越多人开始怀念10年代经济上行期的美。

那时的穿搭露肤度高、曲线毕露,影视剧里的奢华场景让人眼花缭乱,五星酒店下午茶拍照是新中产的周末仪式,淘宝店主能带着团队飞巴黎拍上新照……

如今我们在深夜刷手机时,突然怀念起那个脚步声都志得意满的年代。

可是,当时真的更美吗?

集体怀念经济上行期的美?

最近“经济上行时期的美”刷屏了。

这个词没有字典定义,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听到一定会秒懂。

当时流行张扬外露的服饰,强调露肤度、曲线、大LOGO。

踩得铿锵作响的12厘米红底高跟鞋,是明晃晃穿在身上的野心和胜负欲。

《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杜拉拉升职记》等“小妞影视”成为最受欢迎的类型。

这些作品构建出标准都市幻梦:在时髦CBD上班,有份高压但有趣的工作,闺蜜妙语连珠,暧昧对象若即若离。

大家从中获得“未来可期”的代入感——努力即升职,消费即幸福。

纸媒也迎来了最后辉煌。

2015年《Vogue》十周年刊封面集齐内娱最有权势的面孔;《ELLE》单期广告费达5000万;苏芒操盘的芭莎慈善夜成为名利场年终考核。

主编们带着明星征战四大时装周,将“中国面孔”推向国际。

时尚博主崛起,用戏谑解读瓦解传统时尚权威,自媒体成为新的话语场。 

  淘宝店主以“素人逆袭”姿态成为穿搭偶像,个人IP直接转化为商业帝国。普通人敢买2万的包、囤Dior口红,因为都坚信收入只会涨,钱总能赚回来。

但也有人说,在怀念经济上行期的美学表达时,也必须正视其阴影。

打开当年的娱乐新闻,头条常是当红女星走光图,八卦版块充满对女性身体的窥探。

影视剧中女性关系常被简化为“雌竞”,再好的闺蜜也会因男人反目。

再优秀的女性,目标也是做贤妻良母,为爱人洗手作羹汤。

消费主义也包裹着性别枷锁。

“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的广告语背后,是医美机构奢侈品柜姐的营销。

看似自由的消费选择,实则是将女性价值与外在装扮深度捆绑。

那么,当我们说“怀念经济上行期的美”时,我们到底是在怀念什么?

大家究竟在怀念什么?

大家最怀念的,其实是当时那种相信未来一定更好的底气和安全感。

经济上行期最珍贵的并非财富本身,而是“努力必有回报”的集体信仰。

普通人敢刷爆信用卡买奢侈品、大学生坚信毕业即高薪,因为社会共识是明天只会更好。

当时也更有阶层流动的实感,上升通道是看得见的。

那个年代充满“个体户暴富”神话,影视圈更上演着草根逆袭,资本疯狂涌入的背后,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机遇,普通人也能拿到浮华世界的入场券。

身体表达的自由,也是那个时期被怀念的主要原因。

低腰裤、亮片装、12厘米的高跟鞋,是对身体的绝对主权宣言:我的曲线值得展示,我的欲望无需隐藏。

穿搭不为取悦他人,而是生命能量的外溢。

而如今在穿搭上,安全感战胜了表现欲,审美重归保守。

算法也开始规训审美。

技术正重塑我们的身体,使其符合流量审美。

同样被怀念的怀念的还有公共狂欢和圈层的情绪共振。 

  从《超级女声》短信投票到《小时代》影院哄笑,从KTV合唱《死了都要爱》到淘宝双十一倒计时。

这些场景创造了打破圈层的集体亢奋。

在当下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很多人都在怀念那种所有人共享同一种心跳的粗粝共鸣。

享乐在当时也是一件无需愧疚的事情。

“小资周末”曾是都市标配:踩高跟鞋喝下午茶,聊着名牌涨价,享受街拍的注目……

整套流程的关键词就是理直气壮。

快乐本身就是目的,无需作为犒劳自己的借口。

但在经济下行的现在,享乐也失去了那份坦荡的正当性。

与其说我们怀念“经济上行期的美”,不如说,大家是在怀念那种外放的、不设防的、相信明天会更好的生命状态。

可是经济上行期真的更美吗?

我们怀念的真的是那个时代本身,还是记忆被大脑加工后的玫瑰色泡沫?

记忆在选择性美化?

其实,这场集体怀旧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营销,尤其瞄准了当下焦虑的年轻人——就业压力巨大的时候,总有人想贩卖“过去更美好”的幻觉。

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记忆自带美颜功能。

神经科学证明,人脑对美好经历的记忆更深刻、更持久,距离也会让记忆带上滤镜,对没经历过的时代,人容易产生更美好的想象,失去的东西会自动在记忆中升值。

人们真正怀念的,是经济上升期那种“有奔头又有安全感”的状态。

既有“机会遍地”的可能性,又有“明天会更好”的确定性。

这种平衡感会带来心理舒适,而非某个特定年代本身。

事实上,任何时代都有两面性,没有完美的黄金期。

每个阶段都是明暗交织,上行期的“繁荣”背后是透支健康、焦虑狂奔。

当下的压力中反而藏着重建生活秩序的机会。

而且真正的美,从来不是经济数据的附庸。

它植根于我们创造价值的能力,关乎我们如何以双手与智慧参与世界的构建。

它蕴含在人与人之间真挚的联结与温暖的共情之中。

它更体现为一种向内探寻、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能力。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经济曲线怎么走,而是建立不被经济周期绑架的价值支点。

外在环境越波动,内在根基越要稳。

经济周期永远起伏不定,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随波逐流的浮萍。

与其沉迷滤镜化的过去,不如把过去的美好当作养分,努力培植当下自己的生命根系。

毕竟,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2471.html发布于 2025-08-28 19:21:1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80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