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gaaao

ST华扬遭1450万重罚!隐瞒资金占用、虚增利润,上交所公开谴责,公司困境何解?

gaaao 2025-09-11 09:31:49 31 抢沙发

  9月10日晚间,华扬联众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ST华扬,证券代码:603825)公告,公司于当日收到北京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及前实控人苏同等2人合计被罚1450万元。同日,上交所对公司、原实际控制人苏同及有关责任人予以公开谴责。

  从信息披露的“重大遗漏”到财务造假的“虚假记载”,ST华扬的行为不仅触碰了法律红线,更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前实际控制人苏同作为核心决策者,组织并主导了这场财务舞弊,而时任高管郭建军则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签字背书,未尽勤勉义务。这一切的后果,是公司被责令改正、警告,并处以总计145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被点名公开谴责,成为资本市场“失信黑名单”中的一员。

  回看ST华扬的违法行为,首先是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问题。2021年,公司及其子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向实际控制人苏同输送资金高达1.8153亿元,且连续多个报告期未披露。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证券法》第七十八条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更直接导致了定期报告的重大遗漏。资金占用比例一度高达净资产的12.07%,说明公司财务结构已处于严重失衡状态。这种“掏空”行为若不被及时揭露,将对市场造成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

  其次,华扬联众通过少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虚增利润总额,涉及金额巨大。2021年与2022年分别虚增利润1732.96万元和6939.31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6.72%和10.31%。这种操作方式看似“温和”,实则更为隐蔽,极易误导投资者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直到2025年7月,公司才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为时已晚。

  监管层的处罚决定体现出“既惩又教、宽严相济”的执法逻辑。华扬联众、苏同、郭建军三者均被认定为责任主体,其中苏同作为实际控制人和直接责任人,被处以总计750万元罚款,显示出“双罚制”在资本市场中的严格执行。这一处罚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经济惩戒,更是对市场参与者的强烈震慑。

  从企业基本面来看,ST华扬近年来的经营状况早已亮起红灯。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56.5%,净利润暴跌至-2.09亿元,净利润率跌至-34.34%的历史低点。资产负债率高达99.96%,几乎濒临技术性破产。此前已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19.4亿元。这种财务恶化的背后,往往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失效密切相关。

  ST华扬曾是数字营销领域的佼佼者,2017年成功登陆上交所,业务涵盖信息技术营销、新零售和内容创造三大板块。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监管趋严,其核心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面对业绩下滑,企业本应通过战略调整与业务优化寻求破局之道,却选择了财务造假与信息披露隐瞒这一“捷径”,最终付出惨重代价。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当前部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合规性方面的薄弱环节。尽管监管层近年来不断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要求,但仍有个别企业试图以“模糊地带”规避责任。这种侥幸心理,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对于投资者而言,ST华扬案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能仅看表面财报和短期业绩,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财务结构、治理机制以及合规风险。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此案亦是一次“全流程监管”的实战演练,从立案调查到行政处罚,再到纪律处分,体现了“零容忍”打击违法违规的决心。

  从长远来看,ST华扬事件或将引发新一轮对数字营销行业特别是传统广告代理模式的深度反思。在流量红利褪去、数据合规趋严的大背景下,企业若不能构建真实、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仅靠“账面游戏”维持表象,终将被市场淘汰。

  此次事件虽已尘埃落定,但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远未结束。ST华扬的未来,是否会迎来战略重组、股权变更,甚至退市风险,都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公众公司,唯有以诚信为本、以合规为纲,方能在资本市场中行稳致远。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3691.html发布于 2025-09-11 09:31:4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