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11年前的行贿,两家上市药企被评为失信
近期,两家上市药企因涉及11年前的行贿行为被评定为失信企业,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两家药企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损害了公众对医药行业的信任,这一事件也提醒其他企业,诚信守法是长久发展的基石,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9月12日,福建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公布福建省第九批信用评级企业名单的通知:对北京康仁堂药业、贵州三力制药两家企业予以信用评级,评定为“一般”失信。
这两家企业都是A股上市公司,康仁堂药业是红日药业的全资子公司,主营配方颗粒业务;贵州三力是一家中成药上市公司,长期靠“开喉剑喷雾剂”支撑绝大部分营收。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内容显示:福建省医保局对康仁堂药业的评级依据是2013年至2015年间,康仁堂药业向医疗机构有关人员行贿4.6万元;对贵州三力的评级则是因为2018年至2021年间,公司给予医疗机构医生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药品回扣款合计约12万元。
商业贿赂是医保局认定的失信行为,但是倒查10多年前的商业贿赂,并对企业评为医保失信,这还是历史上首次。
健识局致电红日药业董秘办,对方表示对此事暂不知情。贵州三力董秘表示,经核实,所涉个人与公司无关联,曾向福建医保局反馈,但没能改变处置结果。
医改专家徐毓才对此评论称:“信用评级较少进行倒查。要是这么干,谁也逃不脱。”
首次溯及十年前事项
福建省做出评价,根据的是“2024年第三季度医药商业贿赂案源信息”。健识局查询发现,这是国家医保局定期向各省份采购中心和集采机构推送的案源信息。2023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要求各省在接到国家局通报相关案源6个月内,要完成评级处置。
健识局注意到,最近几天,福建、青海、吉林等地都在根据“2024年第三季度医药商业贿赂案源信息”对企业作出评级。其中青海就明确提到,相关文件编号为“医保价采中心函[2025]7号”。可见这份去年三季度的案源信息实际已经是“迟到”了。
不同寻常的是,两家企业的违规行为最早已经是11年前了,那时不仅没有医保信用评价制度,甚至连国家医保局都没成立,如何能管到之前的事呢?
健识局查询发现,自福建省医保局2021年起发布第一批信用评级企业名单起,前八批失信事项均发生于近一年半以内,其他省份的情况也相仿。如果真的要追溯历史上的商业贿赂事件,恐怕没有几家药企能不“失信”了。
康仁堂药业是一家老牌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公司官网显示,2012年康仁堂成为天津红日药业的全资子公司,涉事的2013-2015年,正是并入红日药业之后发生的事情。贵州三力制药是一家中成药上市公司,此前在新三板上市,2020年转到上交所主板上市,开喉剑喷雾剂是公司核心产品,全国院端儿科用中成药里销售排名数一数二。通报所涉的行贿事件,横跨公司转板、IPO的期间。
照这么倒查下去,恐怕贵州三力都能算是“带病IPO”。
还好,两家企业被通报的“失信”都是在福建省内发生的商业贿赂,而且累计行贿数额均不满15万元,被归为“一般”失信,也就是最轻的一级。这种失信只会收到提醒告诫,不涉及市场禁入等处罚。
信用评价将趋严
国家医保局要求以省份为单位、以医药集中采购机构为主体,全面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其中,医药商业贿赂在失信清单中居首,是首要的打击对象。
目前各地认定“商业贿赂”,还是按官方通报的案源完成评级处置。不同的是,有的省份主动出击,积极搜索案源;有的省份照章办事,按国家局给的线索查处。
今年6月,安徽省根据2024年第一、二季度医药商业贿赂案件,对益佰制药及华润医药、海王生物旗下子公司进行评级处置。2023年11月,湖北省依据2023年第二季度医药商业贿赂案件对威高骨科和凯利泰进行评级处置。福建局则是遵照国家局的要求办事。这些处置评价都没有问题。
最核心的一条是:医保信用评价制度是2020年建立的。
2020年8月28日,国家医保局建立医药信用评价制度时,曾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自本意见印发之日起,医药企业在定价、投标、履约、营销等过程中,通过目录清单所列失信事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纳入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范围。”
总的来看,国家医保局对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正在明显加大。今年5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通知,其中首条就是“拓展案源信息”,法院判决、行政处罚、审计报告、审计部门移送线索等能作为评级依据,重点查处商业贿赂、违规竞标等行为。
这意味着,今后失信评价的依据会更多。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4269.html发布于 2025-09-17 16:01:5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