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国龙错在太老了
贾国龙因年龄问题而面临挑战,作为一名年纪较长的企业家,他可能错过了某些新兴行业的机会或者面临管理上的困难,虽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但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中,年龄因素可能会限制他的决策速度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年龄并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贾国龙仍有机会通过不断学习、适应和创新来克服这些挑战,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贾国龙因年龄因素面临挑战,但年龄并非决定因素,他仍有机会通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来克服困难。
贾国龙大概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以至于完全无法听进不同的声音了。
站在企业创始人的角度,遇到消费者吐槽,其实是很常见的事,不应该把自己置于受害者位置,抱怨“顾客虐我千百遍”,而是老老实实承认问题,并真诚改正。
很多创业者尤其是餐饮从业者都站出来替西贝或贾国龙说话,并非觉得西贝已经尽善尽美,其实是不想一家认认真真做事的企业就此倒下,尤其是大量员工可能因此失业。但反过来,贾国龙自己并不在意企业死活,不在意员工去留,只在意自己的面子。
在他眼中,消费者的看法不重要,媒体的评论不重要,下属的意见不重要,上万员工的就业不重要,他自己绝对正确最重要。
实际上,贾国龙身边并不是没有懂公关的人,只是这家公司过往几十年形成的企业文化,老板一言堂惯了,不可能突然就转变风格开始听下属的。
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西贝的故事里,也有一个现代版的“指鹿为马”:
华与华创始人华杉曾讲述和西贝签约:双方签约前,华杉与贾国龙两人约在上海虹桥喜来登酒店大堂见面,贾国龙一见面就说:“华总,我是定位理论的忠实信徒,如果你也是,我们就合作,如果你不是,我们就不合作。”
华杉说回复了三个字,我不是。贾国龙站起来说:“我听懂了,你嘴上虽然说不是,其实你是,我们合作。”
华杉当时被贾国龙的逻辑感动了,“他就强逼我说是,我一想算了,看了你给我钱的份上,我就不跟你争论了。”
企业创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被贾国龙完美演绎了。但这并非是他独有的,而是在50后和60后这两代企业家中普遍存在,甚至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
企业家权力更迭史
更有视野的年轻一代,很容易看到这种思想在当下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但是作为当局者,完全不会承认这会是一种问题,因为他身边圈子里的朋友和同行,同龄的其他行业创业者,几乎全是这样的人。
50后、60后的企业家,其接受到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们成长于改开萌芽的年代,最后佼佼者大多都崛起于房地产、家电等行业,王健林、许家印、杨国强、张近东、黄光裕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这些企业里,非常讲究等级观念,遵循儒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做事哲学。你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做什么事,当员工就不能和老板叫板,当儿子就不能和爹犟嘴。
西贝贾国龙出身于1967年,应该或多或少受到了身边同龄优秀企业家的影响,在公司内部把自己当作绝对权威了。他的一系列操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知错改错但决不认错”。
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由于很少受到过良好教育,很多人对自我缺乏清醒的认知,错把时代赋予的机会,当做自己的能力,于是开始自我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好大喜功,疯狂买买买的许家印就是其中的典型。
由于受教育水平所限,很多人不知道精神追求与自我实现为何物,因此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家,其毕生追求就停留在了马斯洛需求的较低层次——生理需求。他们评判成功与否就看谁的规模大,谁的资产多,有极少数公司甚至在内部搞起了老板选妃。但最后,这样的企业几乎都以一地鸡毛收场。
可以说,50后、60后创办的企业,主要还是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老板大过天。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公司只有老板一颗“大脑”发号施令,其他人不知不觉被剥夺了大脑思考权,成为机械化执行任务的“手脚”。一旦遇到老板不懂的领域,场面就会一塌糊涂。
而从60后、70后这代人起,由于他们视野更开阔,大家初步有了建立成熟管理体系的构想。
60后、70后的企业家,他们成长的年代伴随着者互联网的崛起,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硅谷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始弱化等级观念,遵循人人平等,创始人的绝对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这个年代的代表人物,包括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雷军、周鸿祎等人。
由于受教育程度更高,视野更开阔,他们更能接受新观念与新思想。受到硅谷平等观念影响,在很多公司内部不再叫上级为“X总”,而是以真实姓名、英文名或花名代替。
在这些公司的决策层,创始人一言堂现象也明显变少,而是以集体决策代替个人决策,避免因创始人个人的认知盲区将整个公司带入泥淖。
当然处于新旧观念交替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代,他们可能既会受到硅谷文化的影响,骨子里也有儒家文化的烙印。
这其中,雷军和刘强东就是两个典型代表,比如雷军的创业就受到了《硅谷之火》这本书的影响。如今,两人都对外展示出一种亲民的形象,给人很好打交道的感觉,但是在两家公司内部,创始人的权威性也不容被挑战。
60后、70后这一代企业家,会参考很多国际化企业,尤其是美国公司的优秀管理理念,为年轻一代的创业者打了个样。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会时不时让人看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存在。
自80后这代人开始,一批有国际化视野的创业者开始登上舞台,他们要么在海外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要么受到硅谷文化的影响非常大。这批创业者中脱颖而出的人,以张一鸣、黄峥、梁文锋、李想和1979年出生的王兴为代表。
如果说前几代创业者,大家仍然在遵循创始人大于公司的话,那么从80后这一代创始者开始,已经实现了彻底的扭转,字节、拼多多、幻方量化、美团、理想汽车这几家公司,都在有意弱化创始人对公司的影响。当公司利益与创始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都是选择创始人利益让位于公司利益。
这批80后创业者也是在公司管理中真正践行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的人,他们有意避免让自己成为公司的权威,而是努力打造一套强大的运转系统,让创始人淡出的时候,公司也能正常运转。在他们看来,一家公司把所有的兴衰成败寄托在创始人一个人身上,是极其危险的事。
如果说过往我们还是在不停追赶的话,那么从这一代创业者开始,我们逐渐有了与美国企业真正一较高下的实力,无论是字节旗下TikTok、拼多多旗下TEMU还是DeepSeek,都让美国企业真切感受到了威胁。
也是从这一代创业者开始,由于众多的成功案例,我们真正有了建立优秀企业的标准和体系。究竟是公司大于老板,还是老板大于公司这个问题,也彻底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
从几代人的历史进程来看,贾国龙和很多与他同龄的创业者一样,其实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了。很多公司虽然在资产和物件上完成了现代化,但体制和思想还停留在个人英雄主义阶段。
时代不会局限所有人
生于1960年代的贾国龙,其管理公司的方式会受到时代的局限,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将一系列让人惊掉下巴的操作,归结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却难以让人信服。因为在任何时代脱颖而出的企业家,都有超出时代局限的人物出现,既然西贝是一家有追求的公司,贾国龙就更应该向这些人物看齐。
比如远比贾国龙更年长的何享健,出生于1942年。美的在1997年前后发展遭遇瓶颈,何享健看到了公司集权式管理体制显得越来越僵化、反应迟缓,员工积极性受挫,因此决定推动分权。
何享健认为,经营企业靠个人是不可持续的,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人的能力是不足的,企业越来越大后,必然需要更多人来共同承担经营责任,因此把权力分出去很有必要。
有些决定他自己明明可以做,交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执行就可以的,但是他还是和他们商量、让他们发表意见,要让他们切实感觉到这是一起做出的决定。
如今的美的掌舵者方洪波,甚至比何享健还要清醒,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
在194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中,还有几位虽然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却能够在发展中与国际接轨,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并逐渐让公司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如今他们在中国企业家中已经属于教父级一般的人物,这些人包括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等人。
而在195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中,大量从事于地产行业,虽然他们普遍受到了时代局限,但依然有王石这样的人,从一众地产公司企业家中脱颖而出,让公司治理更加规范,而不是依赖个人。只是由于基础仍然不牢,万科依然在风向急剧变化时,遭遇了挑战。
王石曾公开抨击过企业中盛行的帝王权谋术,他说:“不透明、黑箱操作是帝王权谋术的重要特征,伴随的必然是个人崇拜、特权崇拜、语录式治理等等。中国企业家们期待着社会进一步的法制化、民主化,殊不知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头脑里的帝王权谋思想。”
而与贾国龙同样出生于1960年代的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的过程中,也是以通用电气为学习榜样,并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动选择退出,并公开声明不会再回到公司当CEO。
实际上,对于有更高追求的企业而言,不管是传承需要,还是为了治理体系更完善,创始人在合适的时间逐渐淡出公司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不淡出,也应该建立一套集体决策机制,减少对个人的依赖。
关于创始人什么时候应该淡出,理想汽车CEO李想给出了一个他的判断标准:就是创始人不是这个公司的负担,如果我是公司的负担了,就应该有自知之明主动退出。
当年秦致加入汽车之家,李想认为秦致比自己强,于是让他做了CEO,而自己做总裁,成为秦致的下属,后来让秦致管理公司自己才出来创办了理想汽车。
如果按照李想提出的维度,如今的贾国龙,其实已经成为了西贝的负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等待每一个放慢脚步的人。西贝只知道食材标准化、制作流程化、操作透明化,但对组织运转系统化还缺乏理解,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也缺乏感知。
面对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变化太大,马化腾也曾有过一句感叹:“有时候你什么都没做错,错就错在你太老了。”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4270.html发布于 2025-09-17 16:01:5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