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今年黄金周,没人跟大团出境游了?

访客 2025-09-18 16:07:57 12669 抢沙发
今年黄金周期间,传统的跟团出境游热度下降,可能有多数人选择其他旅游方式,这一现象可能与人们对旅游体验的新需求有关,人们更倾向于自由行或选择国内旅游,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数据分析来确认,黄金周期间,跟团出境游不再热门,可能反映了旅游方式的新趋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自由行或国内旅游。
中国出境大团游步入黄昏。

首图 | AI

领域 | 出境游

01

前两天,我在旅界搭建的六个行业社群里抛出了同一个问题:

“今年国庆,做出境的朋友们收客情况都怎么样呀?”

消息刚发出去,那些做出境大团的同行们一条条语音、文字、截图接连砸了进来,每个声音都透着一种相似的情绪——

凉。断崖式的凉。

故事一来自湖南的老江,他做日本、东南亚亲子团已经十多年,是那种每年节假日都会爆单的老兵。

去年国庆,他说根本不愁满团,尤其是像新马和清迈这类目的地,家长们出手毫不含糊,基本“19+1”(19个客人+1个导游/领队)座位总是提前锁满。

今年他也没敢懈怠,照例提前切了日本、清迈、沙巴几条热门线路机位、大巴,线上线下资源全配齐,但客人却怎么都凑不齐。

字里行间,都能看出老江的卑微求生:“国庆?没人问,真的没人问。家长们现在都计划寒假了,十一他们几乎没兴趣,现在10月2号团也只收了2个客人。”

他苦笑了一句,“只能天天群发广告,骚扰同行了。”

第二个故事就更扎心了。

一家主打新加坡、马来西亚纯玩的云南某知名旅行社社负责人小薇给我发来一句话:“我们这整个国庆只有18人参团,还全是小红书等私域拉来的。”

这个数字,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

她给我截图了自家操作系统的排期计划表,10月5日以后全是空白。她说:“现在拉来的客人,还有几个是暑期因故无法出行改期的,再之后,明显没人了。”

“尤其今年好多直客一听我们没有自由行产品,转身就走了。”小薇说这句话时,发了个捂脸的表情。

出境组团社同行们一片哀嚎后,很快就聊到今天跟团游用户的画像。

大家一致认同,愿意听从安排、缺乏目的地认知、不爱动脑筋的那群国内大巴跟团游主力已经被过度消费,抑或没能力消费,甚至可以说是被时代抛下了。

而对同业来说,当国庆黄金周出境大团也开始乏人问津,这生意虽然还没黄,但黄昏将至已成既定事实。

02

为什么今年十一出境以往受宠的大巴组团这么难?

如果只把原因归结为大家不爱出境旅游了,那未免太浅了。

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截至 9月17日,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出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140万张,日均机票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

《携程2025国庆大数据预测报告》亦披露,今年国庆出境酒店市场搜索热度同比增长40%,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正成为内地旅客出境自驾的新兴热点,该目的地租车订单量分别增长3倍、2倍和10倍。

事实上,从航司、酒店、租车等同业的体感来看,今年年国庆、中秋连休,比2024年多出1天的基础上,往前请3天假、往后请3天假都能凑成“请3休12”,带动了出境长线目的地正增长。

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摆在眼前,该热的都热了,冷的偏偏是大巴团。

而真相或许是无论欧美、中亚,抑或日本、东南亚,今天的年轻人、中产出行需要的是专业、精品、深度小团,走马观花的散拼大巴团天生就无法深度游,这才是最大硬伤。

跟过团的朋友应该都清楚,即使报名时客服口口声声的深度团,真到成行时,往往会被景点密度、旅行时长来偷换旅游深度这个概念。

每天早出晚归,几点去哪,几点集合,景点一口气打卡五个,八菜一汤中餐馆来回赶两小时,晚上回酒店倒头就睡。

旅行变成了一次精确计算的搬运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完成看过、来过、拍过的累人目标。

但今天的出境旅游者早就不满足于这样的节奏了。

他们想知道的不只是去哪打卡过,希望了解这座城市的居民日常是否会经过这里、是否会把这里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想吃的也不仅是团餐,更想拐进街角那家菜单上只有当地文字的不起眼小店。

他们对一个地方产生兴趣,往往不是因为被讲解,而是因为曾经在一场黄昏下的集市,短暂地成为过那里的路人。

澳大利亚霍巴特集市/旅界实拍

这些真实的旅途感受,恰恰是大巴团最难提供的。

因为行程太紧,没时间,也因为人数太多,没灵活度,导游和司机只负责完成固定线路,没有多余心力去引导体验。

而且,许多出境大团由于组团社压缩成本,领队和当地地陪导游会压缩为一个人。

说白了,你是第一次来欧洲,导游可能也没比你多几次

大团的结构本身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链接,车上是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旅途中缺乏陪伴感,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情绪共鸣。

可对今天的中产、年轻人来说,旅行真正的记忆往往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但大团带来的更多是被管理、安排、赶路。

这时候所谓的旅游放松就成了一种伪命题。

而当人们开始重新定义旅行,也就意味着曾经那个统一集合、大巴奔袭、走马观花的出境游旧时代正慢慢退场,在天光中走进黄昏。

03

下一站,出境旅行社要往哪走?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据文旅部统计,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为373.02万人次。

乍看之下还不错,但如果你翻到下一行,会发现另一组数据,提供出境旅游单项服务的为107.74万人次,已经接近主团量的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早在去年,越来越多的出境客人已经不需要一整套旅行团产品了,再到今年,自由行比例只会更高。

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懂外语,会搜索的年轻人习惯在小红书刷攻略,他们可以在支付宝上预约签证,在OTA上比价机票、酒店,再用谷歌地图拼出一条高性价比路线,AI软件更是大幅降低了游客出行做攻略的门槛。

伦敦IFC缆车/旅界实拍

当出境旅行社从整体承包商被拆解成零部件供应商,这对组团社显然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因为当用户不再信赖你来规划整段旅程,只愿意找你处理某一小段服务,说明你在消费者心中失去了以往组织者的价值。

而从大团到小团,从统一到个性,这个趋势早就开始了,且完全不可逆。

危机也是转机,跟团游传统模式批发逻辑逐步失效的同时,一些旅行社已经在默默地完成转身。

他们从标准团、大车队中抽身,转向更小单元的精品团、定制团、主题团。

正是因为这种趋势的加速,才会出现此前旅界所报道,在欧洲市场上,华人地接与国内空降司导组织者之间杀得火星四溅的局面。

游客供给侧快速分化,需求侧不断上扬,预算却没有显著提高,谁都想在这块蛋糕里多切一口,卷起来便成了出境游行业的本能反应。

而在各国法规未能完全覆盖的状态下,灰色空间和边界模糊地带注定会成为短兵相接的第一线,因为这是最容易撬动利润的地方,也是最难达成共识的领域。

总之,过去是人找团,现在是团找人。

想做出境游客生意,你需要有鲜明的产品人设,对接具体人群的碎片化场景解决方案,和能转化复购与传播的品牌人格,还必须尽可能合规经营。

难吗?确实难,十一黄金周出境大巴团困境背后,跟团游不会消失,只会变小、变贵、变精。

要么你努力解决游客们的出行碎片需求,要么你就被这些需求彻底解决。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今年黄金周中国出境游市场?

————   END   ————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4401.html发布于 2025-09-18 16:07:5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66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