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平替”伯希和冲港股,三年营收暴涨367%,净利润激增11倍!
伯希和作为“始祖鸟平替”品牌冲击港股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过去三年中,其营收暴涨367%,净利润更是激增11倍,这一表现令人瞩目,显示出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潜力。
11月7日,据港交所披露,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香港联交所递交IPO申请。
这家成立13年的户外服饰及装备公司,带着以5.2%的市场份额跻身中国内地高性能户外服饰前三,营收三年暴涨367%、净利润激增11倍的成绩,和“始祖鸟平替”的标签正式叩响港交所大门。
拿着从国际品牌代工厂进化为本土巨头的剧本,伯希和又将如何讲好它的千亿户外集群故事?
风口上的“极速狂奔”
伯希和躬身入局的中国户外产业故事,其实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共振:
政策端,“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战略持续加码;消费端,随着中产扩容、消费健康意识觉醒,Z世代与中产群体正将户外从小众爱好升级为“生活方式”,并对海外品牌去魅成功;产业端,供应链成熟与电商基建完善,让本土品牌终于有机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内地高性能户外服饰行业的零售销售额由2019年的539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027亿元,CAGR为13.8%;并预计未来五年提速至15.5%,2029年将达到2158亿元,成为功能性服饰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
竞争端,当前整体市场格局相对分散,甚至尚未有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行业CR5不足20%,CR10也仅27.3%。
这样的形势直接为伯希和等新势力提供了“换道超车”的黄金窗口。
从凯乐石以专业登山装备突围,牧高笛靠露营硬件抢占家庭场景,骆驼用全品类覆盖下沉市场……再到而伯希和更以“高性能+高性价比”精准卡位千元以下市场。
这些普遍性的现实案例用成绩证明:曾经被北面、哥伦比亚等国际品牌垄断的高端市场,早已被本土企业撕开裂口;且本土品牌不仅能“活下来”,更能“跑起来”。
伯希和今年更是跑得飞快。根据最新财务数据,伯希和净销售额从2022年的3.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22.2%。
需求量爆发同步带来了营收、利润的加速释放。同期其收入由2022年的3.8亿元增至2023年的9.1亿元,并在2024年进一步升至17.661亿元。
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54.3%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59.6%,2025年上半年达到64.2%,显示公司经营效率的持续优化。
盈利端,其净利润亦实现显著增长,从2022年的2430万元上升至2024年的2.8亿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同步微增至8520万元。
伯希和拿捏爆款逻辑:三年十倍增长
从市场定位来看,伯希和避开始了祖鸟以及国际品牌千元以上的“价格高地”,而是以“科技+时尚”双轮驱动精准击中大众消费者既要专业性能又要日常穿搭的时尚感,更要高性价比的核心需求。
其贡献了超八成以上总收入的经典系列便锚定169-970元价格带,此产品定价仅约为始祖鸟同类产品的1/10至1/5。也因此,伯希和一度被称为“始祖鸟平替”。
产品受众度也确实表现非常良好。其首创“三合一羽绒冲锋衣”年销超千万件,2022-2024年26个SPU单品破千万,显示其爆款策略的持续性,而绝非偶然。
众所周知,伯希和本是一家服装代工厂,起源于北京大兴的个体服装加工部,最终用了十余年时间完成了自有品牌的跳跃。这其中,除了产品力和产品性价比外,伯希和采取的DTC销售模式起到了内在的决定性作用。
即公司通过数字广告和传统营销、户外活动赞助、与户外社群合作以及与专业运动员合作来触达消费者。通过此模型,其可以直接与消费者互动,并获得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偏好及反馈,并间接做好了品牌心智的搭建。
数据显示,得益于线上聚焦天猫、抖音等流量平台,2024 年其线上DTC销售额突破13.5亿元,贡献绝大部分销售需求;线下零售业务方面,伯希和至今拥有163家线下零售店,主要位于中国内地一线及二线城市。
那么,伯希和又如何快速做到满足消费者的“既要、又要、还要”的?
答案或许藏在其“轻资产、全外包”的基因里。
不设自有工厂,250余家第三方制造商支撑起SKU的快速迭代——从设计到上架仅需数周,补单周期较行业平均明显压缩,完美适配户外赛道的“流量款”逻辑。这种模式下,伯希和将资源集中于设计与品牌,资本开支显著低于传统重资产品牌,却实现了营收三年超10倍的增长。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难以规避的风险。首当其冲的是品控隐患:不同代工厂的工艺水平参差,压胶、涂层等隐性指标易现波动,一条产线的问题可能引发全网口碑崩塌;其次是技术外溢风险——核心工艺驻留工厂端,长期外包可能导致同款流出,稀释品牌溢价;更棘手的是合规风险,若代工厂在环保、用工环节“踩线”,品牌将被迫承担连带责任。
伯希和并非不知其中利害。它试图用“数字化品控”化解危机,即向工厂输出详细技术文件,派质检团队驻厂抽检,通过标准化指引降低品控离散度。但在户外圈,“实物与宣传不符”的投诉仍时有发生。
轻资产的灵活与失控,始终是悬在伯希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下一步:赴港加速品牌再升维
过去伯希和用了13年完成了从代工厂到自主品牌的第一步跳跃;13年后,伯希和通过冲刺港股,进一步实现从本土第三到全球知名的二阶跳跃。
根据招股资料,其此次IPO拟募资加强研发和产品设计及创新流程,强化品牌定位和知名度,以及通过扩大线上旗舰店的运营团队和升级拓展线下门店网络的方式加强多渠道销售网络,这背后便是其清晰的野心。于它而言,此番赴港既是一场资本加速赛,也是一次行业背书战。
看行业,国内高性能户外服饰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未来五年预计以16%复合增速增至2158亿,蛋糕足够大;看竞争,市场仍高度分散,CR5不足20%,伯希和5.2%的份额意味着巨大提升空间。
当然更激烈的竞争同样也在前方等待。面对伯希和等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国际品牌不会坐视不理,始祖鸟虽陷舆论危机,其品牌壁垒仍在;国内探路者、骆驼等玩家亦在加速高端化。
伯希和要千亿户外集群中赢得进一步认可,仍需跨越三重门槛:一是巩固“高性价比”护城河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避免陷入“低价内卷”;二是解决轻资产模式下的品控与技术自主问题,从“组装商”升级为“定义者”;三是逐渐完成多价格段品牌心智的构建。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9744.html发布于 2025-11-11 20:42:2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