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Robot Phone蓝图遇冷:资本为何不买“下一代终端”的账?
荣耀计划的Robot Phone蓝图遭遇资本冷淡,资本并不完全认同其为“下一代终端”,这一现象反映了市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来适应和接受新技术,资本对于投资新兴技术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经过市场验证的技术和项目,这也提醒企业在推出新技术时,需要充分考量市场需求和资本态度,以确保成功落地。
从折叠屏到AI,智能手机玩家总在熟悉的框架里试探突破,渴望撕开一条新的裂口。然而,现实始终冷峻,行业数据起起伏伏,却迟迟没有真正的跃迁——智能手机厂商,终究得学会走出手机的围城。
这一背景下,荣耀紧跟行业的脚步,把目光投向了前沿科技领域——AI与智能机器人。
11月8日,荣耀CEO李健宣布,将于明年推出名为Robot Phone(机器人手机)的新型设备。这款产品将集成AI手机、具身智能与高清摄像三大功能,旨在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全新智能生命体”。
然而,资本市场对这一宏伟蓝图的反应却异常冷静。在荣耀发布Robot Phone消息后,部分概念股虽有小幅上涨,但被视为“荣耀龙头股”的天音控股等却小幅下跌。
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何荣耀描绘的蓝图,没能点燃资本市场的普遍热情?
01机器人手机,是产品创新还是概念噱头?
荣耀布局Robot Phone并非偶然,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经历一场漫长的寒冬。
Omdia研究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滑1%,这是该行业连续六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下跌,而IDC也已将全年增速预期从2.3%下调至0.6%。
2025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头部品牌出货量份额统计中,荣耀被归集为“其他”。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荣耀手机出货量为4220万部,同比下降3%。
主业下滑、市场红海,荣耀想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进军机器人领域就成为自然选择。
IDC预估202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中国政策更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制造业重点方向。
此外,手机厂商在影像识别、AI算法、供应链管理上的积累,恰好对应机器人的“眼睛”“大脑”与“身体”。例如,vivo将影像技术复用于机器视觉,华为借鸿蒙系统实现跨终端协同。
荣耀Robot Phone则选择了一条反极简、反一体化的“邪修”之路。
这款设备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其可折叠升降的机械结构,背部的相机模块可以变身为一个独立的云台。它不是固定在手机内部,而是支持360度旋转、自动追踪和4K超高清录制,像一个专业的手持云台长在了手机上。还搭载了基于端侧大模型的YOYO助手,甚至能做到理解用户情绪,根据状态推荐内容。
然而,这款被荣耀称为“AI大脑+机器手臂+云台相机”的新物种,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和风险。
机械结构的耐用性成为首要疑问。厚重的机械臂和镜头模组如何经受日常使用的磨损?尤其是镜头伸出时是否耐摔?这些关键问题,荣耀尚未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发热问题同样不可忽视。4K捕获与端侧AI计算将产生大量热量,而在官方披露中,并没有明确的冷却方案。
作为对比,专业云台厂商FeiyuTech,则为智能手机云台配备了内置风扇,来支持设备的长时间拍摄。
事实上,非固定式相机的设计并非荣耀独创。由于屏下摄像头技术迟迟未成熟,手机厂商曾在一段时间执着于追求“全面屏”效果,比如OPPO N1的翻转式相机、vivo NEX系列的升降式相机设计等。
然而,此类机型在使用中容易出现机械故障最终被舍弃。毕竟创新无错,但是否能被市场接受成为普惠大众的技术,则是另一回事。
2015年,荣耀自己还推出过一款逻辑相似、摄像头从后往前探的手机——荣耀7i。
凭借其1300万像素的翻转主摄,它在自拍画质上的确完爆了当时烂大街的200万、8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但翻转机构始终是一个额外增加的实体,为了容纳翻转机构,必须在机身内预留凹槽,这种空间占用往往意味着直接牺牲本就捉襟见肘的电池容量。
02资本市场的冷热交织
在智能手机行业,借助重磅新品发布提振市场信心是常见策略。
例如,2024年8月,传音控股在旗下TECNO发布超轻薄三折概念机后,其股价随后涨幅一度达到约5%;vivo在发布首款AI大模型折叠屏手机后,AI手机概念股盘中走高,信音电子涨超10%,福蓉科技逼近涨停。
但在荣耀宣布Robot Phone计划后,资本市场接收到商业化存疑的信号,其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11月8日,荣耀Robot Phone消息发布前后,作为荣耀荣耀手机的ODM(原始设计制造)研发制造服务商的闻泰科技,股价涨幅最高达9.7%。
飞荣达、强瑞技术等其余概念股虽收涨,但涨幅在4-5%左右,反应相对平淡,并未出现板块性的集体狂热。被视为“荣耀龙头股”的天音控股、福日电子等却于11月7日出现小幅下跌。
作为荣耀渠道核心伙伴的天音控股,其业绩表现也强化了市场的担忧。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天音控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亏损预计达到5000万至6500万元,完全无法与上年同期977.64万元盈利相比。公司营收规模也预计同比缩水7.94%至15.77%,约为430亿元至470亿元。
机器人行业本身的投资泡沫也是市场担忧的因素。
为构建面向未来的AI生态,荣耀发布了雄心勃勃的“阿尔法战略”,计划五年投入100亿美元。然而,其赖以生存的智能手机业务已显露出增长瓶颈——2024年全年出货量同比下降了3%。
这种“高投入、慢回报”的模式,与AI行业普遍存在的“烧钱陷阱”如出一辙,无疑加剧了资本市场对于荣耀能否平衡长期投入与短期盈利的疑虑。
在Pre-IPO轮融资中,荣耀约2000亿元的估值相较其从华为剥离时(2600亿元)已出现约23%的缩水,直观反映了投资者在为其宏大梦想买单时的审慎与犹豫。
相比之下,苹果公司因不在AI上大量投入而被重新看好——苹果本财年(截至2026年9月)的资本支出预计约为140亿美元,而微软预计超过940亿美元,Meta预计超过700亿美元。
03荣耀自身的“过山车”式危机
自2020年11月从华为体系独立,荣耀曾跌落到市场份额仅有3%(2021年Q1)的低谷,但也实打实走过一段重生之路。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荣耀在2024年一季度以17.1%的市场份额与华为并列中国手机市场第一,同比增长了13.2%。
如今的荣耀,自身正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
2024年四季度,荣耀在中国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至13.7%,同比下降14.9%。进入2025年一季度,荣耀市场份额继续萎缩,跌出了前五名,这意味着荣耀的市场份额比第五名的13.7%还要低。
2025年Q3,荣耀在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同比下滑8.1%,在主流品牌中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1%。
背后的症结在于,其产品创新、品牌定位的短板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暴露。
例如其2025年4月为提振销量推出的荣耀GT Pro,在上市前就因安兔兔跑分争议陷入“营销不本分”的质疑。这起事件无疑对荣耀试图树立的“技术荣耀”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在品牌定位上,荣耀也摇摆不定。独立后,荣耀一度被市场视为“华为平替”。然而,随着华为回归这种替代效应减弱。
前CEO赵明在任时,策略是冲击高端市场,直接对标苹果和华为。而李健上任后,迫切需要扭转销量颓势,产品的重心暂时转移到了中低端产品线上。例如,2025年4月至5月间,荣耀密集推出了包括荣耀Power、荣耀X70等多款起售价在千元级别或两千元以内的手机。
其他智能手机厂商也不断蚕食荣耀手机的市场影响力。
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vivo的市场份额为17.3%,依然保持领先地位;苹果以15.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华为排第三,市场份额为15.2%。小米、OPPO、荣耀分别排名第四、第五和第六,市场份额分别为14.7%、14.5%和14.4%。
04结语
荣耀Robot Phone的发布,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技术宣言,其试图在疲软的手机市场中开辟新航道。然而,资本市场此刻的审慎观望,直接反映了荣耀乃至众多手机厂商面临的深层困境:在核心业务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品牌定位摇摆、市场竞争白热化之下,任何过于超前且未经市场验证的宏大创新,都难以轻易打消外界对短期盈利与商业化落地的疑虑。
荣耀的破局之路长且阻,Robot Phone构想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接受度,更关键在于荣耀能否有效稳固其手机业务的基本盘,并在品牌定位与渠道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不仅考验着荣耀的技术韧性与战略定力,也是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时必经的严峻考验。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9930.html发布于 2025-11-13 16:00:3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