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滴滴嘀嗒,出行行业响起Robotaxi“倒计时”

访客 2024-09-12 11:08:40 51816 2条评论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前几天,各大出行平台的半年报陆续披露完毕,有的还在亏损,但也有人开始盈利。

如祺出行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营收10.37亿,同比增长13.6%。上半年运营亏损为2.56亿元,同比收窄17.4%。

虽然有向好的趋势,但还在亏损。

二季度,滴滴利润表现很不错,二季度净利润17亿,归母净利润14亿。

总的来看,挣钱的还是国内业务,滴滴国际业务还是亏钱的,二季度,滴滴中国出行调整的EBITA收益为24亿元,相较之下,国际业务经调整后EBITA为亏损约5亿元,同比增加了3亿。看来,滴滴的国际业务还需要国内业务补贴一段时间。

滴滴国内的市场份额占比有绝对优势,但其他玩家的业绩也是有不少亮点的,比如顺风车业务做得比较好的嘀嗒。

嘀嗒出行的这份半年报,最大的亮点在于盈利增速。

上半年,嘀嗒营收为4.04亿,经调整净利1.3亿,并且上半年嘀嗒的利润增速同比增长51.3%;平台毛利率高达73.3%。要知道,规模更大的滴滴的毛利率只有17%。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6月份,嘀嗒在港股上市,公开发行获112.9倍认购。

根据第三方的统计数据,如果网约车市场总规模是100%,那么线上出租车的份额约占60%,网约车、顺风车分别占40%和10%,顺风车市场虽然毛利率更高,但份额占比反而最小。

这个市场格局似乎决定了,滴滴份额优势带来的壁垒很强、顺风车业务高毛利也罢,可能都不足以撼动当下行业格局。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出行行业的格局也不是一夜就要变天。

当Robotaxi“倒计时”开始,出行市场暗流涌动,当新的结构性机会出现,谁又会成为下一个滴滴的挑战者?

低价的结构性机会,在网约车行业出现了?

跟一个投资人闲聊,他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大概意思总结起来就是,新的周期中,每个行业都会有低价的结构性机会,谁抓住了这个机会,谁就可能会创造历史。

网约车市场也好、顺风车市场也罢,已经过去了那个“补贴大战”的年代。由此,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新的网约车大战打不起来。但是,不打仗不意味着没有新的机会。

你看电商行业格局,看似大家相安无事多年,然后突然有一天,拼多多的体量就直追阿里,这说明无论市场会怎么变,结构性的机会总是在。

网约车市场会不会出现下一个黑马?这很难说。但新的结构性机会已经隐约出现。

网约车市场,滴滴的份额优势很强,“一超多强”的格局短期不会被动摇。但网约车市场玩家这么多,未来的竞争压力会持续存在。对于平台的持续经营效率是考验。而滴滴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地带动单量增长。

这一点其实很难。

其中一个原因是,市场需求趋势在变。

需求端,人们在不断减少开支,打车这事儿虽然是刚需,但在出租车价格贵的城市,用户能打到便宜的顺风车,总是更好的。

所以你看经历增长很快的嘀嗒,上半年注册用户总数3.68亿,平台认证私家车车主同比增长17%。也就是说,半年内有300万私家车主,成为嘀嗒出行的顺风车注册用户。

原因很简单,大家收入不如从前了,车主们都想省点油钱,乘客也打便宜车。

这意味什么呢,市场的低价供给在增加。

其实不只是嘀嗒,如果你看滴滴的财报,其实不难发现二季度的增长也跟营销投入有关。

经计算,滴滴中国的日均单量达到3300万单,对应的总交易额为735亿,同比增长8.7%。同期,滴滴的销售与市场费用为2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6亿元增长9.3%。

虽然营销费用里包含了国际市场投入,但大头其实还是中国市场,也就是说,营销增速跟国内交易额增速大致上是持平的。

营销费用里面除了广告,相当一部分其实就是给用户发券,发红包,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低价”。

为啥滴滴二季度利润表现那么好呢?

低价的结构性机会总是会有的,只是,网约车这个行业成本结构很难被改变,供给端很难真正做到低价,所以只能通过周期性的促销活动拉升单量。

滴滴这波属实把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玩明白了。

滴滴这么做也有苦衷。苦衷就在于顺风车的业务很难起量作为有力的利润支撑。顺风车不最大同在于,这个模式有历史包袱。

当然,经过了各种改进,滴滴的优势是做得很规范,业务合规特别重要。顺风车业务固然挣钱,但对滴滴而言要做起来还是得谨慎。

滴滴最核心的其实就是流量优势:用户规模大,用户习惯强。只是,这个优势可能会被低价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冲淡。

拼多多的增长表明,低价是能够带来流量的,也是能够形成用户习惯的。嘀嗒、如祺们上市之后,子弹更充裕了,也就更能利用这个结构性机会。

嘀嗒们其实是有“后发者”红利的,滴滴蹚过的浑水,他们不用再去蹚一遍,减少了试错成本之后,要提升营收规模就多发券,要利润表现就做一做顺风车业务,平台们运营压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如祺、曹操等依托聚合打车模式,虽然要给流量平台“中介费”,很难做起来像滴滴那样的规模,但好在能偏安一隅。偶尔搞搞活动,也是能从滴滴手里抢一部分生意的。压力反而给到了滴滴。

一方面,虽然低价的结构性机会带不来颠覆行业格局的机会,但是增强了“多强”们搞事儿的能力。

如果不想用户被分流,滴滴可能就得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跟进,比如周期性地提高营销支出,保持低价需求较高的用户黏性,压力就给到了利润。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会使得平台的发展更聚焦短期战略而非长期战略。

网约车市场,短期战略看价格,长期的战略看技术。

短期来看,价格决定的GTV的增长以及平台用户的增长,而技术则决定了未来网约车未来的成本结构。

行业公认的下一个大洗牌的机会,其实就是成本结构被颠覆的机会。

网约车成本结构能不能被颠覆,核心在于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是个大赛道,所以,小玩家是没有机会入局未来的Robotaxi时代的,即便是头部的网约车平台滴滴,也可能要面临新的挑战。

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2026年和2030年,Robotaxi的单公里成本将显著下降,那时候Robotaxi商业化拐点或将真正到来。

倒计时响起,滴滴、嘀嗒谁能做时间的朋友?

一个对网约车行业未来的基本判断是,滴滴主导,嘀嗒、如祺、首汽、易到、曹操等一超多强的格局不会持续太久。

原因就在于,平台的盈利持续性问题和Robotaxi将带来的成本机构改变。

一方面,规模越大的网约车平台,网约车业务往往占比更高,整体毛利率相对更低,因此在财务上保持利润增速就越难。

就像二季度报一样,市场需要看到滴滴订单量增长,营收能力改善并且持续盈利,但在业务结构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比如顺风车业务挑大梁的情况下,增长就得靠营销投入拉动。

目前,财报上看,在保利润这件事儿上,滴滴做得很好,上半年净利润也有6.14亿,表现不错。但二季度,滴滴其他业务经调整EBITA亏损比去年同期减少6亿元。

其他业务减少的亏损,主要是卖掉了部分智能汽车业务,并且研发费用降至今年二季度的18亿元。去年二季度为22亿。也就是说,光是造车业务止损以及研发减少就省下了约11亿。看来利润表现好,还是得会省钱才行。

另一方面,Robotaxi给网约车行业带来的最大变数是,厂商直接下场的机会仍然在。

滴滴把造车业务卖给了小鹏,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也正是因为“甩掉了包袱”,滴滴财务上更容易盈利,才有了未来跑马拉松的可能。

凡事有利也有弊。

在自动驾驶方面,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合作,目的是打造Robotaxi量产车,据说,首款车型已完成产品定义,正在进行设计造型的联合评审,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这个进度其实不算慢,但也算不上快。

实际上,单从落地层面来讲,时机上已经晚了太多。隔壁百度无人驾驶车单车成本已经降到了25万元,其中包括改装成本约14万-15万元,这个成本已经很低了。

滴滴与广汽埃安能不能做到这样的量产成本,颇为关键。

技术层面看,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发展和迭代上,可能已经有点晚了。

从最开始的激光雷达方案到后来的纯视觉,到现在的端到端大模型,自动驾驶技术迭代了好几个版本。

自动驾驶怎么才能迭代?

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数据才能迭代,尤其是现在市场上都在做端到端大模型,大模型靠的就是参数集,300万的参数跟1亿的参数跑出来模型,本质上就不是一个东西。

啥意思呢?未来在自动驾驶这事儿能占有话语权的,很可能上路不断优化测试,版本迭代的车企,而不是在只能有限道路上测试的自动驾驶公司。

当然,网约车平台也有大量的车在路上跑。只是现在行业里智驾强的几家,华为、特斯拉,都是有量产的商品车投放市场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技术投入是能马上带来回报的。

而网约车平台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

商业化的路线上看,网约车平台的商业化落地也可能已经有点晚了。

平台商业,有个最重要的定律:赢家通吃。

谁是那个赢家?往往是谁先抢占市场,谁就是赢家。Robotaxi也是如此。

商业化上 ,Robotaxi跑得最快的是萝卜快跑。二季度,萝卜自动驾驶订单量约为89.9万单,同比增长26%,到7月28日,萝卜快跑累计为公众提供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已经超过700万单。

坦白说,这个订单量跟滴滴网约车单量差得还很远。滴滴国内日均就达到3300万单。

不过,虽然单量差得多,但Robotaxi的700万的含金量可能更高。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市场刚刚起量,苹果的销量远远比不上诺基亚,但后来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之势摧枯拉朽。

实际上,Robotaxi的技术越强,厂商亲自做出行市场的动力就会越强。

汽车市场越来越卷,制造业毛利率本来就低,等大家的利润率打得都差不多了,自然就会想做周边的业务。而Robotaxi业务,是自然能延伸出来的业务。这也可能之前马斯克说特斯拉要搞Robotaxi的原因之一。

对于自动驾驶强的玩家来说,平台技术不是大问题,网约车的实时调度系统虽然有技术壁垒,但也不是搞不出来,毕竟更难的自动驾驶技术都搞出来。

用户规模的问题上,其实也好解决,一旦Robotaxi的价格比传统网约车有明显优势,用户规模也会撑起来的。

虽然理论上,Robotaxi全面吊打传统网约车,但网约车平台不是没有机会,最大的价值是承载就业机会。

实际上,在没有新的劳动密集产业能够承载就业的前提下,Robotaxi市场普及可能不会进展太快。

一旦Robotaxi普及周期被拉长,那么,滴滴转型的窗口也就会越充分,也大概率会继续留在牌桌上。

短期来看,网约车平台的科技属性的高溢价估值不再,今天的网约车,或许就会成为过去的出租车行业,不会消失,但会失去想象力。在可以预见未来,Robotaxi则会成为现在的滴滴、优步。而更多的网约车平台,可能会像传统的出租车公司。

网约车是不是个好赛道?当然是,高频刚需,又有规模效应。只是如今互联网行业太卷,技术商业迭代太快。

AI时代一切都在变,没有一劳永逸的商业模式。

所以,能不能做时间的朋友,这一点很关键。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有 2 条评论,51816人围观)参与讨论
网友昵称:游客
游客 博主沙发
2024-09-12 11:41:55 回复
楼上的能详细介绍一下么?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RkQVUzHAfYc.html
网友昵称:游客
游客 博主椅子
2024-09-12 11:53:00 回复
这位作者的文笔极其出色,用词精准、贴切,能够形象地传达出他的思想和情感。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hwupSxUpKc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