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葫芦娃财务造假罗生门:从“儿童药民族品牌”到被上交所通报,3.7亿利润蒸发背后的信任崩塌
ST葫芦娃财务造假引发信任危机,从被誉为“儿童药民族品牌”到上交所通报,短短时间内暴露出严重的信任崩塌问题,公司利润蒸发达3.7亿,暴露出财务造假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这一事件警示企业需严格遵守财务规范,维护市场公平和公众利益,信任重建需要时间和努力,企业需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措施重塑形象。
当“健康中国娃”的企业使命遇上财务数据的惊天逆转,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T葫芦娃,605199)的资本市场之路正经历一场严峻的信任危机。8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一纸通报批评公告,将这家曾立志打造“中国儿童药民族品牌”的上市公司推向舆论风口。公告显示,ST葫芦娃因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涉及金额巨大、更正比例惊人,公司及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景萍、时任财务总监于汇被予以通报批评,相关纪律处分将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这一事件不仅揭开了上市公司财务合规的伤疤,更引发市场对儿童药企社会责任与资本逐利之间失衡的深度拷问。
回溯事件源头,2025年4月29日,ST葫芦娃披露的《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已然埋下伏笔。公告称,公司于3月14日收到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随后自查发现2023年部分销售业务存在“提前确认收入”“销售价格异常”等问题,导致相关定期报告财务数据失真,需对2023年度、2024年半年度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调整幅度之剧烈令人咋舌:2023年年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调减9564.64万元,占调整前金额的89.81%,意味着原本看似盈利的报表中,近九成利润系“虚增”;2024年半年报净利润调减3765.91万元,占比47.82%,相当于当期利润“腰斩”。利润总额的调整同样触目惊心,2023年、2024年上半年分别调减10846.80万元、4404.49万元,占比高达80.05%、46.73%。如此大规模的会计差错更正,早已超出“失误”的范畴,直指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失效。
上交所的调查结论毫不留情:ST葫芦娃的行为违反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原则,时任董事长刘景萍作为公司主要负责人,时任财务总监于汇作为财务事项直接责任人,未能勤勉尽责,对违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监管层的惩戒并非孤例,而是ST葫芦娃财务乱象的集中爆发。早在2025年4月,公司便因2024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变更为“ST葫芦娃”。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更是撕开了更多财务黑洞:公司未完整提供财务重述资料,控股股东通过个人账户向客户提供资金,关联交易存在异常。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利益输送暗流涌动的图景。
令人唏嘘的是,ST葫芦娃曾以“中国儿童药民族品牌”自居,宣称“为中国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然而,从财务数据的“精准调控”到审计报告的多项保留,从净利润的断崖式调减到内部控制的全面失控,公司的实际行动与社会责任承诺形成了尖锐反差。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0元至1000万元,同比骤降75.66%-100%,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1200万元至2200万元,上年同期则盈利453.09万元。对于业绩变脸,公司仅以“行业竞争格局变动、销售收入下降”含糊其辞,但结合此前的财务造假行为,市场不禁质疑:究竟是行业寒冬的冲击,还是前期虚假繁荣的必然反噬?
事实上,ST葫芦娃的财务危机早有征兆。2024年财报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已暴露内控缺陷,而控股股东通过个人账户干预客户资金往来、关联交易异常等问题,更是触碰了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底线。在A股市场,财务造假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更侵蚀市场生态。监管层对ST葫芦娃的通报批评,传递出“零容忍”的监管态度——无论企业打着何种民族品牌旗号,一旦触碰财务合规红线,必将付出沉重代价。此次处分记入诚信档案,也将对公司未来的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产生长期影响。
更深层次看,ST葫芦娃事件折射出部分上市公司在扩张中迷失初心的典型问题。儿童药市场关乎民生福祉,本应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规范的经营管理赢得市场,而非通过财务数字游戏“粉饰太平”。当“民族品牌”成为资本炒作的噱头,当社会责任让位于短期利益,最终只会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和消费者的支持。对于投资者而言,面对“讲故事”“画大饼”的上市公司,需保持清醒认知,警惕财务数据中的异常信号;对于监管层而言,持续强化财务造假的震慑力度,完善退市制度,才能守护资本市场的“一池清水”。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2006.html发布于 2025-08-27 08:41:0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