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唯赞股东拟减持 3%,业绩却已连亏两年,股价破发超五成!
诺唯赞股东计划减持3%,公司业绩连续两年亏损,股价破发超过五成,尽管公司面临困境,但未来发展仍需关注,投资者应谨慎评估风险,关注公司战略调整及业绩改善情况,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以内。
9月2日晚间,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105)发布一则减持公告,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资本市场引发关注,也再次将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生物科技企业推至舆论焦点。公告显示,公司股东国寿成达拟在9月24日至12月23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193.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此次减持完成后,国寿成达的持股比例将由当前的7.78%降至4.78%。
这一消息无疑给本就低迷的诺唯赞股价再添一记重锤。截至9月3日中午,诺唯赞股价下跌0.71%,报23.65元/股,市值仅为94.06亿元,较其上市初期的高点已“破发”超过50%。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家企业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也如同股价一样,持续走低,甚至出现了连续两年亏损、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跳水”八成的严峻局面。
诺唯赞于2021年11月登陆科创板,彼时作为一家专注于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及高分子有机材料研发的生物科技企业,其上市曾引发广泛关注。公司核心业务围绕生命科学上游技术展开,涵盖生物试剂、诊断试剂、高端科研试剂等多条产品线,在新冠疫情初期曾因参与核酸检测相关产品的供应而获得市场短期追捧。然而,随着疫情红利逐渐消退,公司业绩迅速回落,暴露出其在核心竞争力、盈利模式、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从财务数据来看,诺唯赞的盈利能力正在持续承压。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78亿元,2022年降至5.94亿元,到了2023年直接由盈转亏,全年亏损0.71亿元,2024年一季度继续亏损0.18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6亿元,同比下降6.63%,归母净利润仅312.94万元,同比大幅下滑80.63%,扣非净利润更是跌至-3314.25万元,显示出主营业务的持续疲软。
诺唯赞将收入下滑归因于税收政策调整——即公司生物制品由简易计税改为一般计税方式,从而影响了营收的计量口径。但即便剔除这一因素,公司也坦言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说明其核心业务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利润的大幅下滑,则直接反映了企业在成本控制和盈利结构上的脆弱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研发与销售上的投入居高不下。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与销售费用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58.39%。这一比例之高,在同行业中极为罕见。虽然公司解释称这些投入将在未来持续经营中逐步显现效益,但短期内却对业绩造成了显著拖累。
这背后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诺唯赞是否在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过度投入?这些投入是否真正转化为了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溢价?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答案似乎并不乐观。公司尚未建立起稳固的技术壁垒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导致企业在面对行业波动和政策调整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诺唯赞的存货问题也日益突出。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达到3.84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高达9.95%。虽然公司表示其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并结合市场需求设定安全库存,但由于产品线不断扩展、生产规模扩大,若不能有效提升存货周转效率,未来将面临滞销和减值的双重风险。
这一风险背后,折射出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产品结构优化、市场预判能力等方面的短板。生物科技企业通常需要在研发、生产、销售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而诺唯赞似乎尚未找到这一平衡的支点。
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显然也趋于谨慎。公司股价自上市以来一路震荡下行,截至9月初已跌破发行价超过50%,市值蒸发近半。这种“破发”现象不仅影响了投资者信心,也可能对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能力、员工激励机制以及品牌价值造成连锁影响。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诺唯赞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当前生物科技赛道整体回调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在资本热捧和疫情红利的双重推动下,不少生物科技企业估值飙升,但随着市场趋于理性、政策趋于规范,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而那些依赖短期红利、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在行业洗牌中显现出脆弱性。
对于诺唯赞而言,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降本增效”与“结构优化”的双轮驱动。公司管理层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提出加强项目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提升人效等多项举措。但这些措施能否真正落地、见效,仍需时间检验。尤其是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维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企业治理角度来看,此次股东减持事件也提醒市场:即使企业拥有技术优势,若缺乏稳健的财务结构、清晰的战略路径和有效的执行机制,仍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体来看,诺唯赞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无论是产品结构的优化,还是商业模式的重塑,都需要企业做出系统性的战略调整。只有真正打造出可持续的增长引擎,才能在未来生物科技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gaaao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3009.html发布于 2025-09-03 11:08: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