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智家,没有英雄的成功学
海尔智家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它没有所谓的英雄成功学,它注重的是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相信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每个人的努力和贡献都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海尔智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它不追求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追求整个团队的卓越和卓越的产品质量,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物学上,钙化意味着活性随着机体衰老而退却——代谢放缓,钙盐在沉默的血管、组织中沉积。企业亦是如此,能穿越完整经济周期而不“走样”的公司极少,在制造业,更是寥寥无几。
10月末,海尔智家发布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营收2340.5亿元,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173.7亿元,同比增长14.7%,刷新历史纪录——房地产与消费的低气压裹挟之下,海尔智家的答卷,让其似乎成为了那个例外。
其就像一根老骨头,历经压力与修补,虽说躯壳已老,但骨髓还在造血,骨质反倒更密。而看似庞杂的子品牌、场景生态,亦非赘生,而是再生。
从当年砸碎冰箱的铁锤,到如今遍布全球的生态节点,海尔一直在变。或许,这正是它区别于多数制造企业的地方——既未青春永驻,也未彻底钙化,只是保持了流动的姿态。
海尔智家,学会“折叠”
管理学的书里,大多在讨论如何成功;但现实世界的教条,却总是关于衰败,比如为什么许多大企业会在顷刻间倒下?
十四世纪的拜占庭便是如此。帝国在同奥斯曼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学会了认命。
对垒之中,拜占庭打了太久的补丁,补到后来,只能承认布不够用。渐渐地,拜占庭把人手从边境撤回,把资源与防御重心集中在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基等城市,以及那些背靠大海的堡垒。
尽管拜占庭最后的百年并不辉煌,但这种“折叠”,让一个体量衰减的帝国又延续了百年国祚。
家电行业现在的处境,有几分相似。相比分寸必争、到处插旗的玩家们,价格战式的全品类扫荡,海尔智家似乎摆出了拜占庭的姿态——优先点亮、加固能养活增长的“城邦”。
白电“三件套”自是一城,财报显示,今年1—9月,海尔洗衣机市场份额升至47.1%,几乎是行业第二名的两倍;空调业务在整体需求趋缓的背景下,全渠道销量同比增长31%。
除却国补因素,家电行业的外部条件其实并不算好。
人口、房地产红利均在退潮,市场水流变慢,现存玩家们自然针尖对麦芒——前不久,小米与格力因空调市场份额的统计口径争执,便已露出火星。
而国美、苏宁等传统玩家牢牢扎根的卖场,客流亦变得稀薄,线上逐渐成为了新的销售重心——电商货架、直播间、算法推荐的那一侧。在此背景下,海尔智家前段时间同阿里签署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亦有了一抹新的深意。
高端,是海尔智家的第二城。其并没有在价格尺度上拼杀,而是把资源砸向卡萨帝、Leader等高端子品牌,再通过“三翼鸟”将多条线拧成一股绳。
而三翼鸟之于海尔,不是一个场景品牌,而是一套共生体系,就像海葵,卡萨帝、Leader等品牌则是在其触手间穿梭的小丑鱼——各自独立,却共享养分。
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卡萨帝收入增长18%,Leader增长超过25%。而这其中,卡萨帝套系产品销售占比同比提升7%,占比36%。
尽管高端化是诸多行业逃离存量的出口,从汽车到手机,都在往上攀,可在家电市场,这条路天生不好走。
家电行业的难,不在创新,而在被看见。毕竟,家电赛道是当下互联网语境少有的舆论洼地,产品功能越叠越厚,体验却未必更清晰——一台能识别食材的冰箱,看似聪明,实则让用户更不确定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科技,还是噱头。
这让所谓的高端家电陷入一种吊诡——不是消费者不愿为溢价买单,而是他们分不清溢价的意义。如何让人重新“看见”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或许比造出它更难。
传递火种,不靠普罗米修斯
这个年代,所有行业所思考的,都是如何“点火”。
AI玩家大讲故事,手机、汽车厂商则靠发布会煽动情绪。相比之下,家电行业似乎还困在旧展厅里——冷白灯、亮面瓷砖、主持人念着台本,没人想听。
家电行业的“物”太成熟,而“人”太迟钝。而解法,在于通过强化品牌整体形象,来覆盖单点的营销成本,这点隔壁雷军、董明珠就玩得很好——哪怕争议满天,也好过寂静无声。
《海尔兄弟》之后这么多年,海尔虽扎实、稳健,但一度没有爆点。
这或许同海尔创始人张瑞敏的处事、管理哲学有关。
张瑞敏从不崇拜“个人意志”的力量。他曾说过:“一个人一旦自我欣赏,就离失败不远了。”在他看来,企业不应该依靠一个英雄CEO、传奇CEO,应该依靠企业的每一个人——让组织而非个人成为故事的主角。
因此,当雷军与董明珠的世纪赌约,闹得国内互联网满城风雨时,鲜有人知道张瑞敏的名字。以至于当周云杰那个“略显局促”的片段闯进视频流里,大家像是忽然在钢铁车间里,看见了一株草。
那一幕显然没有脚本,也谈不上戏剧。可在一个过度包装的时代,周云杰言行间一点不合时宜的真诚,反而成了稀缺。
一时间,流量喷涌、倾泻而入。
当流量、情绪,忽然落到周云杰身上,他不得不学着穿上“网红总裁”的外衣露面,避免让海尔陷入不近人情的冷漠。但作为张瑞敏钦定的继承人,其自然延续了前者的内核——出道归出道,却时刻避免着个人符号与公司的强绑定,而是将焦点集中在产品、公司本身。
前述海尔智家,之所以能在洗衣机品类拿出统治级表现,很大程度上与其顺应了“多筒”需求有关。而其之所以深入“多筒”赛道,则源于一次来自网友的留言——“能不能把衣服、内衣、袜子分开洗?”
对此,周云杰和团队迅速回应,让一句玩笑般的提问,成为产品研发方向的转折点——尽管这大概率是一次早有铺垫的剧本,但站在聚光灯下的主角,不是老板,而是用户。
财报显示,截至目前,海尔智家品牌搜索占有率3.98%,同比提升44%;营销投入产出比优化13%。
多筒洗衣机上线后,线上渠道走势迅猛,仅过两个月,其线上渗透率便从3.2%升至9.5%。今年7月,海尔智家再度上演“叠叠乐”,推出适配家用水电的四筒洗衣机。
而双11期间,尝到了甜头的海尔,则发起了“众测”,让工程师、研发幕后团队走到前台,与用户共创——企业不再自说自话,用户重新成了叙事的主体。
这确实拉近了同用户的距离,但一味“听劝”甚至“讨好”,最终只会失去自己。因此,当用户走进“产线”,介入产品设计逻辑,如何不让研发被舆论“操纵”,亦不让共创沦为一场“秀”,将是海尔必须面对的平衡题。
至于周云杰,其流量当下的确不敌雷军和董明珠,日后恐怕也难以追平,但在雷军跌落神坛,招致流量反噬的当下,IP未能“长红”,对海尔而言既是一种选择,亦是一种幸运。
终
出海大势之下,海尔亦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边界。
很多国内制造企业,出海的剧本都大抵类似,即基于成本优势,压价、贴牌、装箱、漂洋过海,赚个加工钱。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都是一件易事。这些企业的所谓“成功”,说到底,不过是恰好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
全球制造像一条识途的老狗,嗅着成本的气味一路换窝,先是在欧美蹭沙发,后来挤进日韩的榻榻米,再到中国厂房里打地铺,如今又拱向东南亚和印度——无关立场,本性使然。
旋律一旦换调,所谓的“节拍”,就将化作一记闷声的警钟——当成本不再是护城河,流水线的镜头就不再是出海口,而是悬崖。
相比之下,海尔不是逐成本而居,而是逐价值而行。
这一路,也并非没有尴尬时刻——早年在一些海外市场,海尔品牌认知度有限,卖场采购甚至叫不出名字。
对一家志在全球的企业来说,被忽视,往往比被拒绝更刺痛。也正因如此,海尔比多数玩家更早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在多年间,陆续收购了诸如日本三洋、GEA、斐雪派克等家电品牌。
每个品牌,就是一枚钉子,嵌入其覆盖的区域市场,高度本地化。而内核层面,则被强行改造,使其遵循海尔既往“将权力让渡于员工”的组织逻辑,以此提振集体战斗力。
这套体系或许并不完美,但其确实使诸如GEA、斐雪派克等品牌,渐渐走出了下坡路,找回了生长的力。
秉持“创牌”逻辑的海尔,则借此在诸多区域扎下了根。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海外收入同比增长10.5%;东南亚、南亚、中东非等市场增长突出。
归根结底,之所以能在数十年间持续流动、更新,原因或许在于其的“踏实”。当其他玩家仍试图通过某场渠道战、某次大促打击对手,以此造浪时,海尔却选择了“造钟”。
而这,既是对熵增的抵抗,亦是对商业之树的耐心修枝。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8747.html发布于 2025-11-06 16:00: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