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特饮赴港IPO,“不差钱”表象下的战略深谋
东鹏特饮计划赴港IPO,这一举动并非单纯的资本运作,而是企业战略布局的深谋远虑,尽管东鹏特饮在资金方面表现强劲,但其赴港上市更多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巩固并提升品牌影响力,此举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上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其走向国际舞台的关键一步。
前不久,东鹏饮料递表港交所,开启了新一轮上市申请,这是东鹏饮料年内第二次递表。其首次递表在6个月前的4月3日,10月3日相关材料失效。
如此紧迫的节奏令人惊讶。
作为手握百亿资金的“现金奶牛”,东鹏饮料2024年末货币资金达56.53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还坐拥110亿元闲置资金理财额度。
在资金如此充裕的情况下,东鹏饮料却急于赴港募集资金。公司对此的解释是,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完善产能布局和推进供应链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全国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等。
一边计划动用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一边却计划通过港股IPO融资约14.93亿元用于海外扩张,这种“边理财边融资”的做法引发市场广泛质疑。
东鹏饮料“不差钱却要上市”的举动看似矛盾,实则暗含深意,其并非简单的融资补充,而是企业在行业转型期的精密布局,也是围绕国际化突围、财务结构优化与股东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战略安排。
双财务异常:“不差钱”的上市冲动
在东鹏饮料再次冲刺港股的背后,是一组令人费解的财务数据。
截至2024年末,公司货币资金高达56.53亿元,算上理财等现金类资产,总额达142.23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07.37亿元,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30%。然而,在同一时期,东鹏饮料的短期借款激增至61.28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1.86%。
这种“存贷双高”现象引起了市场关注。表面看,企业似乎陷入了“左手存钱、右手借钱”的低效循环,但若结合港股IPO的市场扩张战略,便能窥见深层次的资本逻辑。利用“理财保收益、募资缓压力、股权调结构”的三维操作,本质上是在利率双轨制市场中的套利布局。
一方面,据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向银行短期借款暴增至65.51亿元,资产负债率也大幅飙升至66%,利息净支出1.03亿元,而仅仅利息净收入就高达2.6亿元。
这种“低息借款+高息理财”的套利组合背后,是企业对资金效率的精细化管理,通过银行授信获取低成本资金维持运营弹性,同时将自有资金投入理财获取额外收益。
另一方面,现金流的“虚胖”与“实缺”形成反差。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4亿元,相较于2024年下降超20%,而且现金储备中包含大量经销商预付款等“被动资金”。港股募资14.93亿元虽规模不及理财资金,但能通过权益资本替代债务融资,降低资产负债率,缓解现金流压力。
再者,股东减持压力或许是东鹏饮料急于赴港上市的又一重要推手。自2022年限售解禁以来,东鹏股东累计减持超过50亿元。其中,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作为财务投资者,持股比例从最初的9%下降至1%,累计套现约42亿元。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实控人林木勤之子林煜鹏控制的鲲鹏投资在2025年3月14日至5月21日期间,合计减持了1.4%的股份。
这些减持动作无疑透露出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复杂心态。
战略选择:国际化与多元化的资本铺路
东鹏饮料的上市决策,本质是为破解增长瓶颈提前储备“战略弹药”。在国内饮料市场增速放缓、自身市占率达26.3%的背景下,国际化与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而这两大战略均需资本市场深度赋能。
国际化布局亟需“资本跳板”。尽管公司2024年营收突破158亿元,但海外收入占比不足0.3%。
其东南亚战略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海南基地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物流枢纽,印尼工厂瞄准当地功能饮料市场,越南子公司专攻下沉渠道。但海外扩张面临成本压力,在印尼投资需要2亿美元建设本地供应链,而且本地化团队搭建需要大量开支。
港股作为全球资本枢纽,不仅能提供融资支持,更可借助国际投资者网络对接当地供应链资源,这是A股市场难以替代的价值。
东鹏饮料多元化转型亟待“资金输血”。长期以来,东鹏饮料依赖能量饮料单一品类,2024年东鹏特饮贡献133亿元营收,占比高达84%。尽管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实现280%增速,年收入达14.95亿元,但占比仍不足10%,茶饮料、咖啡等新品类尚处培育期。
对比同业,农夫山泉通过20亿元研发投入构建起水、茶、功能饮料三大矩阵,东鹏2024年研发费用仅6267万元,不足销售费用的3%。港股募资一部分资金将用于新品研发,重点突破无糖能量饮料、植物基功能饮品等方向,试图通过资本投入缩短品类培育周期。
另外,渠道变革需要“资本赋能”。公司大部分收入依赖线下渠道,国内线上渠道占比不超过3%,渠道结构严重错配。
改造渠道需双重投入,一是搭建跨境电商团队与物流体系,二是在东南亚复制“冰柜投放”模式,这种重资产投入难以通过经营性现金流覆盖,上市募资成为最优解。
风险隐忧:战略激进背后的三重考验
尽管上市逻辑清晰,但东鹏饮料的双市场布局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资金效率问题可能引发市场质疑。公司计划将14.93亿元募资用于海外扩张,同期理财资金规模达110亿元,远超募资需求。若海外投入短期内难以见效,可能被质疑“募资必要性不足”。
从数据看,海南基地计划2027年建成投产,印尼工厂投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这种“长周期投入+短周期回报”的错配,可能加剧投资者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担忧。
双市场估值差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A股高估值建立在36%营收增速与龙头稀缺性之上,但港股投资者更关注盈利确定性。如果东鹏饮料H股上市后估值持续低于A股30%以上,可能引发A股股东的“用脚投票”。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适配风险不容忽视。东南亚市场东鹏特饮的“质价比”策略面临挑战,面对在东南亚耕耘数年的红牛等一众老对手,东鹏需要在口味和包装上,满足本土市场需求,找到有力的合作伙伴开拓市场。
东鹏饮料“不差钱仍上市”的选择,本质是一场“以资本换时间”的战略转换。这场转换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资本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gaaao.com/gaaao/8748.html发布于 2025-11-06 16:00:0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